【熱點鏈接】
2014年2月19日,《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開始接受市民意見。草案規定,乘客不得在軌道交通的扶梯、電梯、通道、車廂內飲食,運營單位有權進行勸阻制止。不聽從運營單位勸阻制止的,可被處以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在地鐵進食要被罰款,北京并非第一個提出。香港地鐵規定,任何人不得在地鐵付費區內飲食,即入閘后所有范圍,包括月臺和車廂等處,否則可罰款港幣2000元。臺灣地區的《大眾捷運法》規定,乘客若在捷運“禁止飲食區”飲食,處新臺幣1500元以上7500元以下的罰款。臺北捷運和高雄捷運會不定時有稽查員和捷運警察巡邏,當發現旅客進入車站管制區內飲食,就會開罰單。
【綜合分析】
在地鐵里吃東西,封閉環境中帶來食物的氣味很難散發,給別的乘客帶來不適。然而,吃東西是個人權利,尤其是在早上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很多上班族與學生不得不利用乘坐地鐵的時間吃早餐,如果攜帶嬰兒或幼童乘客,較長的路途中小孩需要吃喝是正常的事情。有網民提出建議,如果是不舒服的時候,連水都不能喝一口,擁擠的地鐵內會更加憋悶。還有血糖低的網民稱,偶爾突發狀況,不吃東西會比較危險。
跳出個人立場的紛爭,地鐵或輕軌內禁止飲食,確實有利于公共環境衛生和秩序。不僅因為通風情況不同于地面,氣味散發受阻,食品包裝袋、空飲料瓶被遺留在座位或地上,手上沾了油漬后繼續扶著欄桿或吊環等,都會給他人帶來不便。此外,在密閉的軌道車廂內飲食,有可能生成食物殘渣。食物殘渣易引來老鼠、蟑螂,會損害電氣線路和車廂安全。已經有100多年運營歷史的紐約地鐵就面臨著一個大麻煩——鼠患,為此也推出了禁食令。因此,從服從公共利益的角度來看,地鐵車廂禁食確有必要,也是文明和素質的體現。
只是,在早晚高峰期內擁擠的人群內執法,恐怕確實難實現。一旦“厚此薄彼”,反而失去了法規的嚴肅性。此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應有的自由權利。說到底,地鐵禁食的目的,一者是為了不污染車廂的環境,二者是不影響到他人。在此前提下,制度不妨更柔韌,更人性化一些。
[措施]
首先應加強宣傳,將禁食標志做得更明顯,或者進行廣播提示,提倡盡量不飲食,靠道德約束人們的行為。
其次,對初犯者采取從輕罰款的原則,起到警示和教育即可;同時,也要照顧到病患者的需求,比如美國佛州杰克森威爾的禁食令提出,出于健康需要,一些乘客的進食是被允許的。
此外,也可以嘗試“分類禁食”,比如華盛頓州斯波坎市的地鐵允許攜帶和喝飲料,但是飲料的容器必須密封或有防漏設計,這樣也照顧到了人們的普通生理需求。
如此,既兼顧到了公共環境和秩序的需求,也有人性化考量,地鐵禁食令也或更易于實施和操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