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就近入學
“劃片就近入學”是近期熱詞,教育部日前再發《通知》明確要求,2014年各重點大城市要在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方面采取切實舉措,標本兼治,破解擇校難題。
按照《通知》設定的時間表,到2015年,北京、天津、上海等19個大城市所有縣(市、區)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到2017年,劃片入學的初中及其就近入學的生源均要達到 95%。同時,《通知》還要求杜絕組織考試及與入學掛鉤的行為,根治與擇校有關的亂收費現象。
一段時期以來,“擇校”對廣大家長和有關部門來講都是個難題:一方面,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不惜拼錢、拼權、拼人脈,以便為孩子在好學校“搶”得“一席之位”,整個過程不可謂不難;另一方面,“擇校”使一些學校“人滿為患”,一些學校“少人問津”,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而“錢擇校”“權擇校”更帶來了“教育不公”“教育腐敗”等問題,管理部門要解決好這些問題,也不可謂不難。
如何破解“擇校”難題?“就近入學”是一直強調的舉措。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印發了《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如今又聚焦19個“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問題”更受關注的大城市,明確要求制定完善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方案。究竟此舉能不能給“擇校熱” 降溫?網友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降溫”、“減負”的有效之舉
網友評論1::“就近入學”從大城市做起,并有明確的時間表和要求,這明顯是“啃硬骨頭”的節奏。此舉打破了以往“推優”等升學、招生模式,禁止了一些學校以各種學科類實驗班名義招生,或初中從小學各個年級選拔學生進行“特殊”培養等行為,有利于推動教育公平。
網友評論2:沒有“就近入學”的硬性政策,大量孩子就會為升入優質初中而報班補課、考試拿證,一些不符合少兒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的課外培訓因此甚囂塵上,一些孩子也因此身心俱疲、厭學。“就近入學”政策的實施,可以有效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減輕孩子們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孩子們更陽光、健康地成長。
網友評論3:“就近入學”也能把不少家長從“小升初”的競賽當中“拯救”出來,使其不用再為孩子“小升初”而操碎心、跑斷腿,不用再狂熱地追逐“名校”。與此同時,此舉也可有效減少“錢擇校”“權擇校”和一些學校借“擇校”之機胡亂收費等教育腐敗問題的發生。
具體實施仍存挑戰
不少網友認為,“就近入學”對推動教育公平的作用毋庸置疑,但若要真正落實,仍需應對好一些具體挑戰,防止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應。
有網友就表達了這樣的擔憂,新政會不會讓“花錢擇校”變成“買房擇校”?“就近入學”可能會產生一種不良效應——欲上優質高中,必先就近上優質初中,欲上優質初中,必先就近選擇有利學區——一步步倒推下來,一些家庭可能會從買學區房開始,為孩子謀劃一盤長達十年的“棋局”。如此一來,會不會讓各地掀起新一輪的學區房漲價潮?
“兩個10%”會不會為“錢、權擇校”留下空間,甚至讓這種現象更加激烈——搜狐網網友普嘉就表達了這樣的疑問。他指出,在2015年前,新政留下了兩個10%的空間:一是10%的初中不劃片招生,二是每所劃片入學初中還有10%的生源可以放開。如何能保證這“兩個10%”不會成為“錢、權擇校”的特殊通道?而這條相比以前明顯變窄的通道,又會不會讓此類行為愈演愈烈?
也有一些網友對“如何確保‘劃片’的科學合理”表示了擔心。他們建議,無論是按照行政區域劃分“就近”,還是按照居住區域劃分“就近”,都應先制定出統一的、科學詳盡的方案。
更需均衡教育資源
出現“擇校熱”,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有的學校師資力量強、教學質量高,有些學校則差一些。在“分數指揮棒”的指揮下,家長、學生肯定會想盡辦法往“好學校”擠。與此同時,網友們對《通知》精神落實的種種擔憂,也大多與目前教育資源不均衡有關。因此,要想“就近入校”政策更好地獲得民眾支持、落到實處,就必須真正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
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也在《晶報》上發表言論稱,“教育均衡方能保障就近免試入學”。他認為,只要學校存在實際上的辦學質量、師資力量、硬件資源差距,家長的擇校需求就無法遏制。所以,只有加大教育投入,轉變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方式,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堅持履行教育資源均衡的責任,“就近入學”才能水到渠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