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大范圍霧霾天氣又一次來襲,范圍波及我國華北東北地區。大家關于霧霾的討論增多,其中學者于丹的一條微博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于丹是這么說的:“大家能做的就是盡量不出門,不和它較勁。關上門窗,盡量不讓霧霾進到家里;打開空氣凈化器,盡量不讓霧霾進到肺里;如果這都沒用了,就只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里。”
這條微博引來很多“吐槽”,槽點是什么呢?大概就是那句“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里”。醫學上說,霧霾吸不到心里,而是吸入到肺里,而且PM2.5吸入肺部是不可逆的。于丹教授這句話不僅違反醫學常識,要是放到中學教科書上,還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可不是嘛,依靠精神(或者意志)戰勝霧霾,太唯心了。當然,我揣度于丹說這段話可能完全基于一種好意,她看到大家被霧霾困擾,想用心靈雞湯慰藉公眾,就像她過去常做的那樣,這種事情對她來說并不困難。
公眾并不買賬,原因當然也很簡單,在很多問題上,唯有雞湯可以慰藉,但在霧霾問題上,人們不僅要追究問題根源,還要徹底治理。想以一碗心靈雞湯對付一種人人皆知原因而且只要真正治理就可以治好的病癥,顯然只會討個沒趣。
有人認為,霧霾治理并非一天兩天的事情,在霧霾最終消失之前,我們可能要經歷相當久的霧霾天。根據發達國家的教訓,數十年都有可能。這樣的情況下,也需要于丹這樣的心靈雞湯給社會捎去正能量。我以為,戰勝霧霾的正能量與回避問題是兩回事。作為公共問題的霧霾,自然會形成一個關于霧霾的輿論場,這個輿論場當然會有消極的一面,但消極本身如果成為倒逼的力量又有何不可?北京大學師生近日給北大的雕塑戴上了口罩,這樣的方式既顯得幽默,又委婉表達了社會對于治理霧霾的訴求。此外,去年北京大范圍霧霾時,很多人拍攝有意思的照片上傳網絡(比如和某人合照,結果照片里什么都沒有),這些自嘲和幽默的手法都比雞湯要更讓人覺得舒服。
有比心靈雞湯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全社會對霧霾真正重視起來,尤其是以政府為主導,加大治理霧霾的力度。媒體近期報道了相關部門在華北地區大范圍治理霧霾的一系列動作,包括縮減燃煤、嚴控產能、淘汰黃標車、治理浮塵,等等。此外,治理霧霾也需要全社會貢獻力量,甚至每個人都是一分子。面對霧霾,于丹式的心靈雞湯當然不必,但我們也不能只是冷嘲熱諷,完全可以從自身做起,比如盡量少開車,比如盡量不使用塑料袋,等等。只有這樣,霧霾消散之日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