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進軍號角,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更進一步為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再動員、再部署。面對改革的艱巨任務、面對前路的諸多挑戰,我們將如何夯實前進的基礎,怎樣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又從何處率先取得突破?不僅攸關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甚至影響到改革的成敗。茲事體大,不可不重!2014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團參加政府工作報告審議時指出,“三農向好,全局主動”。短短八個字,高屋建瓴,高瞻遠矚,可以說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牽住了牛鼻子,找到了突破口,明確了路徑。這既是對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再次強調,昭示了三農事業的嶄新機遇,也是對新形勢下推進三農健康持續發展重要意義的深刻闡釋,更為改革發展全局指明了方向。
三農工作不僅是全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全局工作的基礎和支撐。我國有13億人口,不論其置身何處,人人都離不開農業的滋潤與供養。這決定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核心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村穩則全局安,農民富則國家盛,只要抓住了三農這個大頭、夯實了三農這個基礎、補齊了三農這個短板,整個大局就有保障,發展的底氣就會充足、前進的動力就會強勁,我們才可以消弭后顧之憂,才能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如此同時,全局主動了,發展向好了,我們也就有了更強的能力、更大的動力和更多的資源來反哺、帶動、支持三農長期持續發展。這正是,施政如弈棋,一子落而全盤活,全盤活則大勢定。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全局發展,三農更優。三農工作與全局發展,互為依存,共生共榮。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從歷史經驗來看,歷朝歷代,興衰榮辱都始終與三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盛世來源于農豐,敗亡必因于農衰。漫漫兩千年,三農問題一直是決定著王朝鼎興或顛覆的根本性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施政歷程也反復證明了三農對于全局的極端重要性。凡是三農發展好,全局發展就欣欣向榮,反之經濟社會發展就停滯不前。這是基于中國國情并且被中國歷史反復證明的重要發展規律。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從三農本身的屬性來看,三農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首要前提。農業是母親產業,是我們生存資料的提供者,只有吃飯問題有了保障,民心才能定、社會才能穩、國家才能安、發展才無后顧之憂;農民是中國最大的群體,只有他們的錢包持續不斷的鼓起,他們的消費才有信心,內需才能擴大,未來經濟發展才能持久有力;農村是中國最大的社區,是工業化、城鎮化堅實的大后方、是農業現代化的主戰場、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承的根據地,只有大后方穩定了,主戰場把牢了,文化的根守住了,我們才可能更加主動地迎接發展中的種種挑戰,才可能更加健康、平穩地邁向更廣闊的未來。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從改革的目標與任務來看,當前我國改革正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所謂攻堅期和深水區,意味著一難二險三不確定。因為難,所以需要三農的穩定發展作支撐;因為險,所以需要農村改革突破作先鋒;因為不確定,所以需要農業農村發展的穩定作保障。改革必然涉及到重大利益格局調整和體制機制的突破,刮骨療傷、壯士斷腕,這都是大手術,會有陣痛、會有壓力,各種挑戰與阻力亦會接踵而來,迫切需要穩定的局面來保障、堅強的物質基礎為支撐,這些都離不開三農的發展奠定基礎。農村改革本身也是全局改革重要部分,我國改革是從農村突破的,歷史上農村改革為全局改革積累了經驗、探索了路子,未來全局改革主動權也有賴于進一步挖掘農村改革的利好。三農向好,改革方能向好,全局方得主動。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三農滑坡,全局被動。當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城鎮化中期和信息化快速發展期階段,站在現代化的門檻前,著眼于四化同步的發展要求,三農工作的重要性比任何一個時候都更加凸顯,三農的基礎性地位比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如果糧食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我們吃飯問題掌握在別人手中,我們的命門就被人捏住了,我們的發展道路也就失去了根基,中國崛起也無從談起;如果農產品質量安全解決不好,老百姓整天生活在“還有什么敢吃”的憂慮中,我們的執政能力就會受到巨大考驗;如果農業現代化這條腿繼續跛著,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城鎮化發展質量不能提高,我們難免遭遇一些國家相同的境遇,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無法順利跨進長期發展的通道。從歷史到現實,都在警醒人們:誰忽視了三農,歷史就會忽視誰!
當前的時代是一個讓人心潮澎湃的時代。從三農到全局,無不展現出我們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愈來愈近的距離。但是,改革道路并不平坦,還有更多困難和挑戰等著我們。要想克服更大困難、戰勝各種挑戰,牢牢把握全局工作的主動權,必須始終穩穩守住“三農”這個定盤星、壓艙石,始終倍加珍惜當前三農來之不易的向好形勢,始終堅持爭創三農發展的新優勢,以三農持續向好、力爭更好的發展成果,為爭取全局發展主動打下牢固基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