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東部地區多次出現大范圍霧霾天氣,持續時間之長、影響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在許多地方仍然存在“大氣污染靠風刮、江河污染靠沖刷”的落后狀態,環境狀況日益惡化。
環境惡化的原因:
客觀上講,環境污染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際經驗表明,當工業化處于中期時,由于人口迅速膨脹、城市化進度加快、資源消耗大量增加,不可避免會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我國長期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承接比較多的是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
污染并非都是必然發生,也有不少主觀因素。
一、衡量政績過于看重“GDP”,致使地方政府不惜“血本”上項目,忽略了環境承載能力。
二、環保部門不敢管、管不了,監管職能難以發揮。
三、污染企業違法成本低,手段隱蔽。
扭轉環境惡化應從以下幾方面予以改進:
一、理順環保管理體制。推行環保系統垂直管理,有利于上級環保部門將管事與管人統一起來,增強了環保監管的權威性實效性。
二、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在全國盡快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協調的區域大氣、河流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三、加強基層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環境監控網和應急網絡,實現環境在線監測自動化,提高環境監測水平。建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健全業務培訓機制,不斷提高環保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
四、嚴格問責機制。擴大問責范圍,將所有環境管理中的失職瀆職行為、所有承擔環保之責的官員都納入追責范圍。鼓勵民間環保組織作為第三方,對各地環保治理進行專業評估,定期向社會公布。
五、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推動形成比較完備的環境法律法規框架,真正做到有發可依。
六、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把日常執法檢查與環保專項行動結合起來,實施跨行政區合作和部門聯動執法。
七、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完善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等制度,積極開展環境污染損害鑒定評估,健全環境損害賠償機制。
八、扭轉環境惡化趨勢,更需要全社會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無紙化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