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前公布新型城鎮化規劃,擬打造(北)京(天)津保(定)三角核心區,做大保定城市規模,以保定、廊坊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和京津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把首都周邊的一批縣(市)建設成規模適度、特色鮮明、設施完善、生態宜居的衛星城市。
對于保定、廊坊等地來說,這是個好消息。雖然有媒體早幾天就憋不住搶先發布了相關信息,但再聽一遍,至少當地的房地產商一定樂意——躍躍欲漲的房價會給他們帶來直接的利益。當然,受益的決不會只有房地產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區,“可以充分發揮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區生態建設的服務作用,進一步強化石家莊、唐山在京津冀區域中的兩翼輻射帶動功能,增強區域中心城市及新興中心城市多點支撐作用”……諸多“作用”作用于具體的城市,意味著城市整體、全面的發展與提升,勢必令身處那座城市的每一個人既自豪,又喜不自禁地面對各自新的發展機遇。
對于北京和首都人民來說,這同樣是個好消息。盡管北京也在不斷進行擴張式發展,但京城之擁堵從未稍緩,就連六環之外的人都苦不堪言。例如,燕郊地處河北,但那里聚居著無數早出晚歸的北京小白領,他們不得不披星戴月忍受北京大城市病帶來的種種不便。假如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區,京津冀協同發展,他們也許就可因首都部分功能的疏解和產業轉移,而不必行色匆匆;而且,他們期盼已久的公共服務也將與北京同步、同質。對全體北京人來說,疏解與轉移意味著周圍將不再那樣擁擠。
但是,好消息是機遇也是挑戰。如果簡單地將北京不想要的負擔轉移給周邊的承載地城市,那與以鄰為壑沒有多少不同。廊坊市市長就說:“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產業,廊坊也不能要”。其他地方其實也不能要北京不要的污染企業,否則,首都的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就成了輸出擁堵與擴大污染。“規模適度、特色鮮明、設施完善、生態宜居”——這才是首都周邊衛星城市的未來圖景。簡而言之,對北京而言,需要的是周邊出現一道道生態屏障,而不是“垃圾圍城”。
觀念厘清,目標一致,接來下就要看如何實施規劃,如何建設符合政策與民生預期的首都理想衛星城。這對承接地城市是個真實的挑戰。對于這些衛星城市來說,要想承接北京轉移來的城市負載,就必須提升自身的城市容量,包括人口容量與生態容量,同時還要提高城市公共服務質量,產業達標升級的任務也將更艱巨。因為衛星城市不僅要做好自身既有的工作,還要為承接從北京轉移來的功能和產業而付出更多努力。
雖然任重道遠,但現代首都功能疏解與產業轉移是個總體趨勢。南非有三個首都,巴西遷了都城,這使得我們有經驗與教訓可以借鑒。相信“中國式”首都改造與衛星城建設規劃,一定能戰勝挑戰、獲得機遇,實現多方共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