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承接歷史、開辟未來。歷經苦難與輝煌,從全新起點再出發的中國,靠什么凝聚共識、蓄積力量?堅守復興夢的中華民族,何以抵達理想的彼岸?歷史和現實反復告訴我們,偉大的夢想,需要明確、堅實的價值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成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價值內核,是實現中國夢的興國之魂。
中國夢,價值魂。魂,即思想基礎、精神支柱。而集中體現這一基礎和支柱作用的,就是核心價值觀,一種占據主流的道德理想和價值皈依。縱觀歷史,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擁有一席之地的民族,必定擁有內具滲透力、感召力,外具輻射力、影響力的核心價值觀;綜觀世界,大國崛起的過程,往往都是凝聚全體國民期待與夢想,鍛造國家和民族獨特理念與氣質的過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必須有足以支撐夢想的價值內核,也就是說要涵養“夢之魂”。對此,近代中國就已有探索,中華民族復興史的肇始期,同時也是一段屈辱、抗爭、求索并存的尋夢、造夢、追夢史。容閎的“留洋夢”、康有為的“大同夢”、梁啟超的“啟蒙夢”、孫中山的“共和夢”、胡適的“西化夢”……一個又一個夢想推波拍岸、叩擊時代,其背后則是各異的價值選擇。然而,眾說紛紜、眾聲喧嘩,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卻形不成一種具有先進性、優越性、為大多數人所認同的核心價值觀,結果自然都是失敗。不同夢想輪番上演與破滅之后,中國社會依然是一盤散沙。
如何聚沙成塔,最大限度地激發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答案就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句話,在今天一些人看來,或許只是一個既成事實的論斷,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價值抉擇。正是由于我們黨作出了正確的價值抉擇,才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也正是由于我們黨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要求,提出了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本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充分發揮其在思想和精神層面凝魂聚氣的重大作用,才實現了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歷史性進步。
圓夢之路愈近,愈見其艱難。中國現代化時間表的“后半程”,呼喚更加明確、更加堅實的價值引領。為此,我們黨在科學把握改革開放30多年偉大實踐、新中國60多年持續探索、近代中國170多年歷史經驗、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傳承所積累的先進價值理念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了高度凝練,提出了24字3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其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其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體現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的質的規定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價值表達。這正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為興國之魂的原因所在。有了這一興國之魂的支撐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有更牢固的思想基礎和價值根基;不同地區、民族、行業、階層的群體,才能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形成共有精神家園,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恰逢其時、意義深遠。當下中國,歷經30多年改革開放,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開創了讓世界驚嘆的“中國模式”,同時,也在長期改革發展的陣痛與蛻變中,累積了許多問題與矛盾。特別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一些地方、一些人有了這么一種“病灶”:價值判斷沒了界限、喪失底線,道德失范、誠信缺失、觀念扭曲。這不僅體現在某些精神文化產品的浮躁,或中華文化的源脈和元素被無情切割,更體現在我們總要為小悅悅被碾死而傷痛、為老人摔倒扶不扶而糾結、為拜金主義大行其道而憂慮。思想文化上的“病灶”不解決,國家、民族的根脈必然失血,如此一來,又何談實現中國夢?療救這種失“魂”落“魄”之病,為實現中國夢凝魂聚氣,須從強基固本入手——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夯實思想基礎、弘揚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設道德風尚,使我們的國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強起來,更好地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正如花的明艷里有根的珍藏、根的滋養,中國夢從理想變成現實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華沃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澤被弘遠的過程。魯迅曾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這樣的民魂,當下而言,就是實現中國夢的興國之魂,是國家和民族獨有的精氣神,是我們以之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乎是實現中國夢的鑄魂工程,是關乎國家成敗、民族興衰的根本大計。
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