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材料】
1.社會信用體系也稱國家信用管理體系或國家信用體系。它是一種社會機制,具體作用于一國的市場規范,它旨在建立一個適合發展的市場環境,保證一國的市場經濟向信用經濟方向轉變,即從以原始支付手段為主流的市場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為主流的市場交易方式的健康轉變。這種機制會建立一種新的市場規則,使社會資本得以形成,直接地保證一國的市場經濟走向成熟,擴大一國的市場規模。
對于現代的市場交易環境而言,信用是一種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能力,不用立即付款就可獲取資金、物資、服務的能力。接受信任的一方在其應允的時間期限內為所獲得的資金、物資、服務而付款,而上述時間期限也必須同時被授予信任的一方認可。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當前,信用狀況差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薄弱環節,已成為影響和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因素。由于缺乏足夠的信用,直接導致不少企業陷入危機。面對這種情況,建立和健全國民經濟的信用體系就成為一項當務之急。
2.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信用體系比較健全,公正、權威的信用產品和信用服務已在全國普及,信用交易已成為其市場經濟的主要交易手段,這樣的國家通常被稱為征信國家。在征信國家,信用管理行業的產品和服務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意識強烈,注重維護信用,有著明確的信用市場需求。因此,征信國家的對外信譽較好,信用交易的范圍和規模很大,可以獲得更高的經濟福利.
3.歐美發達國家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發達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信用中介機構為主導的模式;二是以歐洲為代表的以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的模式。
美國模式
以美國為代表的"信用中介機構為主導"的模式,完全依靠市場經濟的法則和信用管理行業的自我管理來運作,政府僅負責提供立法支持和監管信用管理體系的運轉。在這種運作模式中,信用中介機構發揮主要的作用,其運作的核心是經濟利益。
歐洲模式
以歐洲為代表的"政府和中央銀行為主導"的模式,是政府通過建立公共的征信機構,強制性地要求企業和個人向這些機構提供信用數據,并通過立法保證這些數據的真實性。在這種模式中政府起主導作用,其建設的效率比較高,它同美國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信用信息服務機構是被作為中央銀行的一個部門建立,而不是由私人部門發起設立;(2)銀行需要依法向信用信息局提供相關信用信息;(3)中央銀行承擔主要的監管職能。
4.成都近日對房地產中介機構進行了專項檢查,13家房地產中介機構被房管部門通報批評。從本次檢查情況來看,大部分房地產中介機構符合相關規定及行業規范要求,然而,部分中介機構暴露出的無證件公示欄、無文本公示欄、無特別提示、無從業人員信息公示、機構未備案、人員未登記造冊等問題,仍反映出行業誠信的不足。
房地產市場特別是住房二級市場的一個特點,就是交易信息不通暢,即“賣方難找買方,買方難找賣方”,這就使中介機構在市場中發揮著特殊作用,提高了社會經濟的運行效率。這些房地產中介機構介于企業、個人和經辦部門之間,傳遞信息、提供服務,其經營和發展必然離不開“誠信”這一基石。
放眼各地,房地產中介機構在執業中,由于行業發展狀況等各方面原因,誠信水平尚需提升。這表現在,部分房地產中介機構人員素質不高,職業道德觀念不強,存在信息虛假、不兌現承諾、違規收費等不誠信行為。同時,一些中介機構對房地產經紀人管理不力,職業培訓不到位,行業自律缺位,政府主管部門對房地產中介機構的監管和引導也需進一步加強。
【考點預測】
一、歸納概括
簡要概括當前我國信用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后果?
要求:概括準確,條理清晰,語言流暢。不超過300字
【參考解析】
1.條塊分割問題。由于面向全國的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少,以及行政管理的條塊分割,帶來信用體系建設的條塊分割。
后果:容易形成信用市場壁壘,同時造成多重技術標準,不利于信息共享,造成資源浪費。
2.信用數據瓶頸問題。信用信息分散在各部門,互相割裂壟斷,不能共享,不利于信息整合。
后果:第一,增加了征信和企業信息獲取的難度,人為擴大交易成本,不利于信用市場主體發展。第二,部門信用信息壟斷將延遲從同業征信向聯合征信的過渡時間。
3.外資機構管理問題。外資征信機構已進入中國征信市場,采集眾多信息。
后果:第一,對外資沒有任何限制的開放將不利于國家經濟安全。第二,不利于我國信用中介機構的發展。
二、綜合分析
請你結合給定資料,分析指出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性?
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語言流暢,不超過300字。
【參考解析】
1、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2、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需要;
3、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防范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的需要;
4、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加入WTO后所面臨的挑戰的需要;
5、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
6、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培育新的信用文化,改變當前信用秩序紊亂狀況的需要;
7、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是我國經濟社會全面轉型時期采用市場經濟辦法管理“經濟的人”和“社會的人”的有效途徑,是形成全社會約束機制的必然選擇。
三、解決問題
請提出加快建設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相關建議?
要求:條理清晰、行文流暢,措施全面、針對性強、具有可操作性。
【參考解析】
第一,通過多種方式的教研宣傳強化市場主體的信用觀念和信用意識。
第二,盡快制定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強信用方面的立法和執法。
第三,促進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的市場化發展。。
第四,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的信用監督和管理體系。
第五,加強行業協會等民間機構的自律管理。
第六、強化企業內部的信用管理。
四、公文寫作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你作為某市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請草擬一份《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意見》提綱。
要求:條理清晰,有針對性,字數不超過450字。
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意見
為加快推進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完善行業信用記錄,推進行業信用建設
建立管理系統,完善納稅人信用數據庫,建立健全企業、個人偷逃騙稅記錄。要發揮協會的作用,促進行業信用建設和守信自律。健全負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勵制度,提高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水平。
二、加快信貸征信體系建設,建立金融業統一征信平臺
以信貸征信體系建設為切入點,健全證券業、保險業的信用管理系統,加強金融部門的協調和合作,建立統一征信平臺,促進信息整合共享,穩步推進金融業信用體系建設。
三、培育信用服務市場,穩妥有序對外開放
要加大誠實守信的宣傳教育力度,培育全社會的信用意識。要鼓勵擴大信用產品使用范圍,支持信用服務市場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培育和發展有市場公信力的信用服務機構,滿足全社會信用服務需求。
四、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組織領導
要加快信用服務行業國家標準化建設,形成完整、科學的信用標準體系。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和信用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五、熱點范文
讓失信寸步難行,構建“信用中國”
最近,兩則與信用體系建設相關的新聞備受關注。一則是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要求讓失信行為無處藏身;另一則是最高人民法院、中國銀監會、國家工商總局等八家單位日前《“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簽署情況,公布對失信被執行人的懲戒措施。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誠信是現代社會和諧發展的粘合劑,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基石”。然而,隨著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關系的深刻變化,人們的誠信意識受到強烈沖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逃債騙貸、學術不端等屢見不鮮,甚至于醫生治病,竟被懷疑為暗拿提成;老人跌倒在地,常被認為是坑蒙拐騙。可以說,信用缺失已成為制約我國發展的突出“軟肋”。
扶起失落的道德、涵養缺席的信任,這固然需要培養誠信文化,但是少數人靠覺悟、多數人靠制度,治本之策還是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如果失信不僅不受到懲罰,反而因此獲得不義之財,那么在趨利避害的行為法則下,更多人都會選擇失信。就拿法院失信被執行為例,對司法判決視若無睹,既不受到法律制裁,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那么為什么要恪守信用、遵守法律呢?
客觀而言,對失信行為缺少嚴厲懲罰,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相關部門心有余而力不足。誠信檔案既無聯網,失信行為就是一個個“信息孤島”,征信成本高、確認難度大,都為失信行為免于懲罰洞開方便之門。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的意義正在于此,把信息孤島連城數據網絡,一旦出現違約等不良記錄,不誠信者將受到來自于社會各個方面的懲罰,失信不僅無利可圖,反而代價高昂,行為主體就會在利益最大化的邏輯下崇德尚義,整個社會的誠信文化就會蔚然成風。
比如,八家單位簽署《“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最高法失信被執行人員,將禁止乘坐飛機、列車軟臥;限制在金融機構貸款或辦理信用卡;不得擔任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等。一處失信,則處處被動,時時被罰,誰不會對失信行為有所顧忌?從這個意義上,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僅能大大降低信用交易成本,更能把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行為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
孔子在論政時說過,“足兵”、“足食”都可以去掉,唯獨誠信不可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一個道路以目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必然是爾虞我詐;而一個路不拾遺的社會,才會涵養出真正的美德,在這樣的沃土中,才能孕育一個高度文明的“信用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