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制度不斷探索,為國家選才、學生成才、社會用才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其公平性與權威性得到了社會認可。然而,因“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等弊端日益凸顯,現行高考已不能完全適應國家人才培養的需求和人民群眾的期盼。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正走向前臺。
應試教育愈演愈烈
大別山深處的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鎮,在地圖上難以找到,卻因為高考而遠近聞名。2012年,9000多名學生從毛坦廠鎮走向高考考場,本科上線率超過90%。2013年,在毛坦廠鎮參加高考的學生達到1.1萬多人。
近日,記者來到了位于毛坦廠鎮的毛坦廠中學。在這所學校內,學生們每天從早上起床到晚上放學,除了吃飯和短暫的午休,有超過16個小時在學習看書,不少學生晚上下自習后還會繼續熬夜讀書。學生不能遲到,不能早退,不能上網,否則就會檢討,嚴重者將被開除。為了讓學生安心學習,政府關掉了鎮上幾乎所有娛樂場所,這里找不到網吧、KTV……
在當前“按分錄取”的高考模式下,毛坦廠中學成績不小,同時也成為教育走向應試化極端的典型。在全國很多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和廣大農村地區,像毛坦廠中學這樣的“超級中學”還有很多。在河北衡水中學,學生同樣過著每天朝五晚十的生活,就算是站在操場上,每個學生手中也都拿著書本在朗誦,爭分奪秒。
“今生只為高考狂,沖進重點孝爹娘”“不苦不累,高三無味;不拼不搏,高三白過”……很多學校用近似傳銷式的心理暗示,以呼喊口號等方式不斷給學生強化、灌輸“高分”意志。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成為“高考夢工廠”,學生則變成了“考試機器”,自身的興趣愛好無從培養,反復強調的素質教育在高考面前“黯然失色”。加之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帶來的種種問題,幼升小、小升初壓力劇增,幼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中學化,考試壓力下移,高考指揮棒下應試教育愈演愈烈。
“內憂外患”夾擊下的高考
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全國高考人數已經從2008年頂峰時的1050萬,連續5年下降,跌至2013年的912萬。高考總人數的變化,客觀上與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基數變化密切相關,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高考棄考人數不斷增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記者,2010年,他在對比各地高三學籍人數與高考報名人數之后測算出,全國大約有80萬名學生棄考。2013年,這一人數大約在100萬人左右。
棄考學生中,絕大部分人選擇了直接就業。而由于缺少必要技能和學歷,這部分人往往在低端崗位中徘徊。與此同時,全國高職高專院校的招生形勢普遍吃緊,技能型人才選拔和培養陷入困境,致使很多技能型企業紛紛“喊渴”。
另一部分棄考學生則是遭遇海外頂尖院校“掐尖”。北師大附中高三學生小趙是老師口中的“牛娃”,考取國內名校完全沒問題。但高二這年,她感到應付國內高考全是死記硬背、機械化做題,個性和愛好都被迫放棄,于是轉入國際部。如今,她已經向普林斯頓、賓大、哥大等15所世界名校遞交了申請書。
在國內高考一考定終身的環境下,對分數的絕對追求限制了學生興趣愛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高考時更注重根據分數選學校,而不是從自身興趣出發選專業,專業錯配率高。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介紹,有調查顯示,大學新生對專業的滿意度(非常滿意和基本滿意)本科為32%、高職為35%;而對專業“很不滿意”的則分別占30%和27%。“現行錄取機制是造成低滿意度的重要原因。”
中國教育在線最新發布的《2014出國留學趨勢報告》顯示,2005~2006學年至2012~2013學年,我國赴美留學人數增長了約三倍,其中研究生留學人數只增加一倍左右,本科及以下是增長的核心。
杭州外國語學校教務處主任倪江說:“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們的教育已經站到了與國際教育同臺競爭的舞臺。這些家庭和學生的選擇,是在‘用腳投票’,倒逼我們的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包括高考制度,必須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