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自主的道路觀
獨立自主是貫穿于習近平外交戰略論述中的最鮮明的一條主線。獨立自主是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也是新中國和平外交的基石。新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從而在不同時期為我國外交爭取和贏得了戰略主動。習近平指出,“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獨立自主,就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
這三個“堅持”,是在繼承基礎上對獨立自主思想的豐富和發展。習近平關于獨自自主外交戰略論述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重視獨立自主戰略的物質基礎建設。中國是一個大國,依賴別的大國,要么是失敗,要么成為別人附庸。開展獨立自主外交,首先需要具備并不斷壯大堅實的物質基礎,愈在開放進程以及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中,愈需要不斷夯實我國軍事裝備、國防科技、工業、農業和糧食安全、金融等的獨立自主性。第二,重視獨立自主戰略的共同思想基礎建設。物質和經濟建設是極端重要的,但意識形態、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同樣極端重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礎,這個思想基礎就是對自己道路、理論和制度的自信,而只有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才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才能以更自信自主的心態辦好大國外交。第三,獨立自主意味著對待國際事務以歷史和公道為標尺,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講公義之理,辦公道之事。例如,正是由于中國對公道的堅持和堅守,才將敘利亞問題拉回到正確的政治解決軌道上,避免了敘利亞出現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在對待有的雙邊關系中的歷史問題上,強調國際關系必須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堅決反對一些國家在歷史問題認識上的錯誤傾向和行動。第四,注重從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高度,用中國話中國概念講中國外交理念和實踐,豐富了中國特色外交話語體系,體現了對自己外交話語的自信。
堅持獨立自主外交,并不意味著中國外交變得強硬了,而是更為積極理性地維護國家發展權益,更為積極地在維護國際和平的責任上有所擔當。
和平發展的世界觀
世界大義,順之者前進,逆之者后退。時代不同,世界大義也有變化。當今世界的大義就是和平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因為抓住并順應了和平發展這一世界大義,從而在內政外交發展上邁上了一個大臺階。
習近平關于和平發展外交戰略的論述,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更加重視和平發展成果能夠公平地為各國人民所分享,各國人民要從和平發展中得到實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各國老百姓中擴大和平發展的社會民意基礎。第二,劃定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底線。在新一屆領導集體關于和平發展道路的集體學習中,習近平闡述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辯證關系,強調指出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絕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中國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國家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第三,在兩岸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問題上,突出了和平發展與國家統一的手段和目標的關系。習近平指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夯實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第四,提倡各國都應該順從和平發展這一世界大義,走和平發展道路。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家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不夠的,只有更多的國家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和平發展道路才能真正走得穩,走得通,走得遠。
義利合一的價值觀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世界上少數國家日子過得好,不如大部分國家日子都過得好。少數國家更不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國及其人民的痛苦基礎上。在非洲的訪問以及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中,習近平提出以正確的義利觀作為中國構建與周邊國家以及廣大發展中國和新興國家合作共贏新型國際關系的指針。習近平指出:“義,反映的是我們的一個理念,共產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過得很好,一部分人過得很不好,不是個好現象。真正的快樂幸福是大家共同快樂、共同幸福。我們希望全世界共同發展,特別是希望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雙贏。我們有義務對貧窮的國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時甚至要重義輕利、舍利取義,絕不能惟利是圖、斤斤計較。”
和平發展是世界大義,合作共贏是世界大利,兩者并育不害,相輔相成。零和思維、相互踩踏思維、干涉說教思維、有你無我思維,根本上妨礙著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當前國際政治存在許多風氣不正的地方,最大的缺失就是道義,哪個新興新型大國能夠在道義上為世界逐步樹立“正”的風氣和標準,哪個國家就能聚攏巨大的軟實力資源。全球化所以遭遇重挫,原因之一是重私利輕大義,少數人得利,大多數人失利,沒有互利共贏的結果。經濟全球化版本要升級,也需要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指導。義利失衡是當前世界的一大特點。總之,義利觀的提出為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提供了價值指導,也豐富了中國特色外交理論的核心價值體系。
和諧共生的秩序觀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構建和諧共生的國際秩序,同其他國家一起走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是新中國外交一以貫之的目標,也是新時期中國在有關世界秩序問題上的思考之一。在會見21世紀理事會代表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 “中國愿同其他國家一起走和諧共生的發展道路”。不走對抗的絕路,不走沖突的老路,要走和諧共生的新路,建設一個包容有序的和諧共生世界,是中國對國際秩序的追求。
習近平關于和諧共生的秩序觀的論述層次豐富。習近平在多個場合闡述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周邊國家和新興國家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要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這些國家落地生根;在大國關系尤其是中美關系層面,提出要構建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在大小國家關系上,例如在拉美加勒比訪問中,強調構建大小規模不同的國家之間的新型關系;在地區合作問題上,提出政治溝通、經貿暢通、交通聯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地區合作共生新理念。
當今世界,文明與文明之間、國與國之間、各國人民之間、大國與大國之間、大國與小國之間、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之間,都需要探索和諧共生的發展之道。和諧共生恰恰是在尊重差異和多樣基礎上,為多樣文明學會共處指出了一條出路,體現了一個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在世界秩序問題思考上的智慧貢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