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鏈接]繼國務院副總理汪洋6月10日指出國家食品安全存在交叉、重復、矛盾等問題后,6月11日,國家衛計委借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契機,展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建設部署。將全面啟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整合工作,力爭到2015年底,完成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等整合,基本解決現行標準交叉、重復、矛盾的問題,形成標準框架、原則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基本一致。
“到目前為止,已經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429項。標準的目錄也已公布,覆蓋了數千項食品安全相關指標”。2015年底,就是“十二五”結束的時候,1000多個標準就基本都有了。鑒于現行的標準中,食品添加劑標準是整個標準體系中占比最重的一部分,所以食品添加行業受到的影響將會更突出。
安全標準與國際接軌
由于受食品產業發展水平、風險評估能力等因素制約,現行食品安全標準還存在矛盾、交叉、重復、個別重要標準或重要指標缺失、標準制修訂工作基礎研究滯后、保障機制不健全、人才隊伍缺乏等問題。未來有關部委將通過今明兩年的努力,使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框架、原則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標設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并適應中國膳食結構和食品產業國情。國家衛計委公布的信息顯示,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框架已經基本搭建起來。
風險評估規劃胎動
完成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全套清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是風險評估及風險監測的發力。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層面,部委將強化評估工作的規范化建設,加強風險評估制度的頂層設計,即有計劃推進食物消費量調查和總膳食研究、毒理學計劃工作,加強數據共享機制建設和評估方法學研究。
有關部委將在繼續細化年度風險評估計劃的基礎上,著手制定2016~2020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規劃。目前已經在2142個縣區設置了食品污染物的監測點,2013年共監測42萬件食品樣品,涵蓋了307項監測指標,獲得監測數據493萬個。監測結果表明,因環境污染,生產環節控制不嚴以及違法使用非食用物質或禁用物質的情況還存在,這些依舊構成食品安全的隱患。
行業將迎重大調整
落點到行業的微觀層面,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整合工作,波及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是食品添加劑行業。
基于上述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的既有研究成果,國家針對含鋁添加劑作出了重大調整。面粉、饅頭、油條是我們最主要的鋁攝入來源,而膨化食品是兒童鋁攝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年齡越小的人群相對攝入量越高。根據國家要求,從7月1日起,禁止將酸性磷酸鋁鈉、硅鋁酸鈉和辛烯基琥珀酸鋁淀粉用于食品添加劑生產、經營和使用,膨化食品生產中不得使用含鋁食品添加劑,小麥粉及其制品(除油炸面制品、面糊、裹粉、煎炸粉外)生產中不得使用硫酸鋁鉀和硫酸鋁銨。
接下來,有關部委將專門針對食用植物油、蜂蜜、糧食、包裝飲用水、調味品等產品,制定公布新的一批重點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尤其是富氧水等具體產品(有些包裝飲用水中加入食品添加劑是為了調節水的口味而不是具有補充礦物質的功能),未來將迎來更加嚴密的規范標準。
[專家解析]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僅在2012年上半年就出現了諸如“毒膠囊”、“果凍中添加工業明膠”、“蘋果套農藥袋”以 及屢禁不止的“地溝油”上餐桌等問題,還有前幾年曝出的關于奶制品中三聚氰胺超標、山西老陳醋95%為勾兌醋、成色低劣的白燕添加硝酸鹽染制成血燕、毒饅 頭、毒豆芽等等。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出現的各類不良事件,已經極大地影響了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信心,這種現狀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嚴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消費者,都無法擺脫食品安全問題的陰 影。坊間流傳著這么一種說法:生產加工那類食品的人絕對不吃某類食品。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嚴重降低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對于外出就餐,甚至是家庭餐桌都存在著不信任感。食品安全本應是食品生產加工領域最低限度的保證,但是事實正好相反,食品生產加工行業難以保證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直接損害了社會
其二,食品加工行業危機四伏,形成企業乃至行業株連的情形。近幾年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旦曝光,不僅危及出問題的企業自身,還直接危及整個行業。食品安全問題一經查出,往往并非是一個企業的違規操作,而幾乎是該行業所有企業都在刀尖上起舞,并且集體諱莫如深。近幾年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變成了十分敏感的問題,只要曝光一例,必然產生波及效應,嚴重地影響整個行業。所造成的直接惡果是傷害消費信心,消費者陷入了整體失望,
覺得只要涉及食品安全領域,什么都無法信任,也不值得信任。食品安全領域的問題似乎已經達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很難讓消費者去相信無良企業家,而且并非只是少數人缺乏最基本的良知,而是幾乎整個行業的人,無人去找回自己的良知。
其三,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無力,政府監管缺位。食品安全的監管應當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的監管,既包括事前的監管, 也包括事后的監管。但是我國目前的食品監管卻體現出一種強烈的無力感,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會溯及食品監管的追責。不論是事前的防范還是事后的追責,都暴露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諸多不足。食品安全領域中政府監管無力及缺位現象直接引發了食品安全領域諸多問題的發生,且一旦查出便是整個行業的大問題,加劇了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
事實上,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存在的關鍵問題在于監管重復和監管盲區并存的尷尬。監管重復是由于食品生產流通環節眾多,監管部門的權限劃分不明。監管盲區則是因為負責前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職能部門彼此間缺乏信息溝通,這樣就導致了既有可能發生重復檢查的行為,又可能存在僥幸心理寄希望于別的監管部門履行監管職責。
基于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現狀,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略顯滯后,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就能使我們找到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薄弱環節,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修訂補充。由此而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其實任重而道遠,還需要政府部門更加關注,投入更多的精力切實履行監管職責。
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