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1960年5月27日,毛澤東同志與來華訪問的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圍繞“50年以后中國的命運”有一段深刻的對話。
蒙哥馬利說:“歷史的教訓是,當一個國家非常強大的時候,就傾向于侵略”。毛澤東說,要向外侵略,就會被打回來……外國是外國人住的地方,別人不能去,沒有權利也沒有理由硬擠進去……如果去,就要被趕走,這是歷史教訓……如果我們占人家一寸土地,我們就是侵略者。
“蒙哥馬利之問”折射的是一些西方人內心深處的“國強必霸”邏輯。然而,這樣的邏輯與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民族心理,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600多年前,鄭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跡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明朝初期的中國,是綜合國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強國。但是,與地理大發現時期歐洲國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鄭和船隊始終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當地習慣,平等開展多邊貿易,把中國在建筑、繪畫、雕刻、服飾等領域的精湛技術帶入亞非國家,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作為“和平使者”,鄭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載史冊。
明朝洪武年間,緬甸與百夷(今緬甸北部)交戰,明太祖未發一兵,派李思聰、錢古訓二人勸和。二人先奉勸緬甸“兩國之民居處雖分,惟存關市之譏。是其和也,其或紛爭不已,天將昭鑒福善禍淫”,又告誡百夷“莫如守全,以圖綿長,不亦美乎”。雙方均為道義所感悟,領會啟動戰端于人于己均不利,最終罷戰息兵。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兩則史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人崇和、尚和、護和的文化理念。事實上,小到修身養性、齊家交友,大到治國理政、邦交撫遠,都離不開“和”的價值守則。對于中國人來說,以和為貴、與人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諧,是生活習慣,更是文化認同。可以說,沒有“和”的滋養,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沒有“和”的潤澤,就沒有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
孫中山先生離世前曾在日本演說,“東方的文化是王道,主張仁義道德,西方的文化是霸道,主張功利強權。講仁義道德,是由正義公理來感化人,講功利強權,是用洋槍大炮來壓迫人。”近代中國遭受列強欺凌,無數仁人志士高喊“落后就要挨打”“振興中華”,但只是為了獲得免于被欺凌的自由,為了以平等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和平學之父”約翰·加爾通所說,有些人總希望有一個暴力選擇,但中國以自己特有的視角來觀察現實,陰陽平衡、尊重智慧、眾生平等理念被視為理所當然,和平關系的普遍原則以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為起點。不通曉中華文化“和”的精髓,不懂得中華民族經歷的苦難,焉能體會到中國人對和平和睦的珍視?
拿破侖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今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法國巴黎向世界宣示,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讀懂了“和”文化是中國人千百年來流淌的血脈,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國那種無法改變的“和”的氣度與內質。
相關評論
@兩江論壇:和文化是中國人的血脈,和諧社會的實現,必須不斷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鳳凰網:歷史上作為社會規范與制度安排的“禮”,它的特性有二:其一是“別”。旨在依據共同體成員的職位、年齡、性別等因素來劃分權利和義務范圍,規定不同社會角色的各自行為邊界,以此來避免因無別而造成的利益沖突和社會無序。其二是“和”。《論語·學而》載有子的話說:“禮之用,和為貴。”“禮”以“和”為貴,是“和”的體現。制度化的“禮”與精神性的“和”,兩者剛柔相濟,不可或缺。
模擬題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對此,你怎么理解?
參考解析
這段話的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樂卻不表現出來,被稱作中; 表現出來卻能夠有所節制,被稱作和。中,是穩定天下之本; 和,是為人處世之道。”這里謂“和”為“中節”,并把“中和”提升到宇宙精神的高度。它提倡的是中庸之道,體現的哲理是矛盾的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提倡“以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四海之內皆兄弟”等,“和”的精神,已經深深地植入了中國人的血脈,成為千百年來文化傳承。從文化方面來說,“和”能帶來合力與雙贏。借用今天的說法,“和”是一種“文化軟實力”。從政治方面來說,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開啟了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交往的合作旅程,成為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史上的創舉。從經濟方面來說,自中國加入WTO以來,日漸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中,成為全球重要的經濟商貿區,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從社會方面來說,中國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是我們黨在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深刻洞察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趨勢、順應人民群眾根本要求的基礎上所做出的戰略性舉措。從生態方面來說,我國一直秉持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路線,努力營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因此,“和“是我們構建當下和諧社會仍需要貫徹執行的重要信念,與人和,與時和,與天和,是我們一路前行的標桿。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