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新華網北京5月13日電(“新華視點”記者)小小一張發票,寫明的是消費金額、時間、地點和單位,然而很多時候,明明白白的消費背后是不明不白的公款私用現象。
為清掃這一貪腐溫床,今年“五一”期間,一些地方紀委將整風肅紀的目光聚焦在公款消費發票上:遼寧省紀委督察組在朝陽市多家酒樓發現多張疑似公款消費的發票,北京市紀委通報“五一”期間共發現相關單位在“順峰”“凈雅”等高檔餐廳消費的發票30余張……中央禁令下,發票如何“變形”?一張發票背后隱藏了多少潛規則?對此“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追蹤調查。
【發票變形記】
“變形”一:巧立名目。一些單位或個人消費的款項不能通過財務制度報銷,于是采用開具禮品、食品、耗材等類型發票的方式報銷。
“變形”二:化整為零。據一位公務員透露,當消費金額過大時,為了避免引人注意或超標準消費,通常會采取開具多張小額發票的方式進行報銷。而為客戶分割大額發票也成了部分餐飲業主招徠生意和少數行政事業單位逃避監管的奇招妙術。今年“五一”期間,記者探訪北京市懷柔區多家“農家樂”,生意十分火爆,一位“農家樂”老板告訴記者,他們可以開具多張面額低于1000元的發票,有的單位集體組織活動,就是沖著這來的。
“變形”三:空手套白狼。發票是單位采購報銷的唯一憑證,但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開單位想要的發票。于是,專門以收集倒賣發票為工作的“職業”應運而生。據了解,一些企業或個人為了報銷的需要,專門向“黃牛黨”購買各種各樣的發票,然后利用這些“虛假發票”套取現金。
【發票的管理】
虛假發票的橫行,為少數人侵吞國家資產等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便利。一些公務人員使用虛假發票進行報銷,就是一種隱性腐敗行為。
要管住發票腐敗,關鍵在于問責和監管。一旦出現問題,經手的單位負責人和財務人員應承擔連帶責任。在追究違法違規單位主要負責人責任的同時,執法還應做到“違法必究”,不能查出100個單位只處罰10個,這樣就總會有人抱有僥幸。“制度、法律的威懾力不僅在于嚴,還在于其不可避免性。”
一些餐飲企業、商場、超市等為發票腐敗大開方便之門也應依法追責。代紅表示,虛假發票涉及稅務、工商等多個部門,如果都不管,聽之任之,虛假發票就會泛濫成災。相關部門應建立聯動的監管機制,加強日常稽查和信息共享,對“問題企業”監管不力的要嚴格問責。“只有在制度、壓力之下,才會守住我們的錢袋子。”
一位基層干部建議,當前查處發票腐敗可以從查處辦公用品作為突破口。“不管領導干部吃喝的花樣如何千奇百怪,只要把政府的賬管住,就能達到見血封喉的效果。中央可以選擇幾個縣進行調查,他們每年辦公用品的支出是多少,一查就能查出問題。”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