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李克強總理邀請企業家和相關部委負責人座談。一位企業家稱,這么多部長在這里,我們市場主體不能亂說話。李克強表示,聽到這句話,自己感到汗顏。政府應該是為企業服務的,而現在企業不敢說話,像老鼠見了貓,這樣不行。(央廣7月15日)
有部長在場這位企業家為何就不敢說話,是其個人膽量太小還是另有原因?在筆者看來,不敢說話應該與企業家自身的個性、膽量、身份有關。如果是一個始終敢于公開表達的企業家,不管部長在場不在場,自己想說就說,想怎么說就怎么說。而另外一些企業家,經營管理企業或許是高手,卻在領導面前不敢說、不會說,擔心自己說錯話之后“引火燒身”。
這位不敢說話的企業家的身份,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董事長。或許是因為央企負責人這個特殊身份,讓他格外謹慎,擔心自己說錯話無意中得罪了某個部長,被某個部門“穿小鞋”。其實這種擔憂也可以理解。由于體制改革不到位,政府部門掌握著大量的權力,企業家及企業處于弱勢地位,只奉行“在商言商”,既不敢大膽“說話”,更不敢涉及政治或其他敏感話題。但隨著改革不斷推進,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
著名企業家柳傳志今年在回答“為什么現在敢說了”這個問題時表示,“我今天之所以敢問官員這些比較尖銳的問題,之所以敢說心里的話,是因為現在的環境還是改善了很多,而政府也正在切實地推進一些事情。”企業家的經商環境、言論環境相比以前的確大有改善,但還是有一些企業家的思想觀念停留在過去。
當然,企業家不敢說話也反映出需要進一步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部長在場企業家不敢說話,也折射出企業與政府的關系還很微妙,不夠清晰。大概是因為某些部門手中還有不少權力,政府作為市場服務者的角色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某些企業家說話就有顧慮。
尤其是,包括央企在內的國企,由于與政府關系很特殊,國企在人事、考核等方面都受到政府部門監管,所以,國企負責人的一言一行就要看某些部門官員的臉色。
李克強總理指出,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政府要堅決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給企業松綁,讓市場主體說話,說真話,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也就是說,政府要為企業家“說話”創造寬松環境。無疑,只有當政府與市場邊界清晰、角色明確,企業家“說話”、做事才不受各種有形與無形的約束。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