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公開發布《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金等行為的規定》,針對少數教師利用職務之便違規收受禮品禮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等財物等行為設立六條“紅線”。
禁止教師收禮并不是新話題,但此次教育部劃定教師收禮六大“禁區”后,輿論場里還是激起了漣漪。從嚴禁教師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學生及家長贈送的禮品禮金,到嚴禁通過向學生推銷圖書、報刊、生活用品、社會保險等商業服務獲取回扣,六大“禁區”圈定的范圍不可謂不廣。
禁令的嚴厲程度不光體現在“禁區”涵蓋范圍之廣,還體現在對違規者的懲罰力度之嚴。比如禁令規定,對發生教師違規收受禮品禮金等問題的地方和學校,實行“一案雙查”,既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又要追究學校或教育部門主要負責人的領導責任。這種“雙查”制度,必然形成自我約束和對內監督兩股力量,去束縛住那些試圖越界的手,最終劃定不能逾矩的紅線。
盡管“收禮”禁令劃定了紅線,但要杜絕教師收禮的現象,還要根除內在誘因。比如,談及教師收禮,總是繞不過家長送禮這一道坎兒。有人說,師德淪喪,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家長慣出來的,話雖偏激,但不無道理。很多時候教師并沒有收受禮物的訴求,但一些家長還是主動送禮,逢年過節,如果不給教師送點東西表示心意,他們就缺乏安全感。說得更確切一些,他們對孩子在學校的境遇缺乏安全感。沒有“心意”墊底,他們擔心孩子會被老師穿小鞋,擔心孩子不被老師重視。很多家長甚至覺得,其他家長都有可能送禮,自己不送孩子絕對要“吃虧”。于是,家長送禮趨之若鶩,教師也被逼到了騎虎難下的地步。
任何職業的倫理底線失守,都和社會大環境密不可分,教育行業概莫能外。現實中很多“人情往來”都已變異,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便作為教師,也有可能放松對“變味人情”的警惕。在“不送禮難辦事”的社會心態下,一些老師也會認為,偶爾收受學生和家長的“心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殊不知,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下一代價值觀的塑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理應對扭曲的社會風氣具有更多免疫力。
落實“收禮禁令”,教師家長都有責。如今教育部禁令一出,家長和教師們或許可以吃上定心丸,再也不用為送禮問題而糾結了。有意思的是,和一位當教師的朋友談起這道禁令,朋友說,教育部的禁令越嚴厲,做教師的人感覺就越羞愧:當教師這個行業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恪守職業道德兢兢業業時,禁令規定得如此嚴密,似乎顯得教師在收禮方面已經無孔不入。我很理解朋友的“羞恥感”,倘若每一位教師都有這樣的羞恥感,哪里還需要這些讓人倍感羞愧的收禮禁令呢?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