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被記者暗訪揭露違規生產,“加工的肉掉在地上,撿起來就扔進生產線;隨意篡改雞肉產品的保質期;霉變的牛肉切片再加工……”這些現代食品生產中絕對禁止的行為,被徹底曝光。上海食藥監反應迅速,連夜查封了該企業。因為它是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多家主要快餐品牌的供應商,新聞曝出輿論嘩然,各家采用其產品的品牌紛紛發表聲明,表達自己的態度與處理措施。
福喜事件不是“安全事故”,而是明知故犯的違法生產。過去若干年的食品事件中,與此類似的是三聚氰胺事件和臺灣的塑化劑事件。查封公司、召回銷毀產品只是開始,還要對違法企業從重處罰甚至讓其徹底從市場消失,而相關的責任人還應該被追究刑事責任——就像當年的三鹿管理層被判刑一樣。
在現代食品供應中,從田園到餐桌需要經過多級產銷傳遞,福喜這樣的企業只是其中的一環。相對而言,下游的那些快餐品牌也可以算是受害者。作為面向消費者的食品生產者,那些快餐企業一般是從特定的供應商采購半成品原料,進行進一步加工,然后進行銷售。不同的原料來自于不同的供應商。為了保持終產品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通常只跟特定的大供應商簽訂供銷協議。而同一個供應商,往往生產種類不多、但產量很大的產品,同時提供給多家下游企業。
一般而言,下游廠商會對供應商的資質進行審查,并通過供銷合同對產品質量進行規范。但是,很多時候下游廠商并不對產品進行常規檢驗,而是依賴于供應商的檢測報告和生產規范。供應商的挑選與確定,對于下游廠家而言也是一個繁瑣的工作,所以他們也并不經常更換供應商。
這就給供應商搗鬼提供了機會。在獲取供銷合同之前,可以嚴格遵守生產規范,讓產品與生產流程都無懈可擊。一旦被供應關系確立,下游廠家往往就基于“信任”來保障原料合格。此后如果供應商搗鬼,下游廠家也就未必能發現。
但這并不是說這些下游廠家就沒有責任。無論如何,消費者是從他們手中購買產品。雖然違規與搗鬼行為不是在他們手中發生的,這些非法生產也沒有給他們帶來好處,但是保證原料可靠是他們的責任——即便是“遇人不淑”,也依然是他們的責任,消費者把憤怒灑向他們,他們也不能喊冤。
福喜事件,影響的將不僅僅是福喜這個企業,或者相關的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快餐品牌。福喜事件更大的影響,將是進一步降低中國社會對快餐食品行業的信任。我們說,現代大型食品企業有規范的管理和完善的質量監控,保障安全的能力遠遠比傳統食品生產方式要強。而福喜則是作為強有力的反例來出現。它是“規范化的食品企業”,其下游的快餐品牌更是以標準化的管理和品質控制著稱。這一丑聞的出現,將使消費者對“現代化的管理和監控”產生深深疑慮。這種疑慮,或許會導致許多人排斥現代工業化的食品模式,而轉向“不會出這么大事”的傳統食品產銷模式。
客觀地說,這種轉向并不理性——缺乏規范管理和監控的傳統模式,并非不出問題,而只是出了問題也規模有限,難以引發社會關注而已。但是,社會消費心理并不能以“科學”“理性”來衡量。所以,福喜事件的惡果,將有可能是中國的整個現代食品產業來買單。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