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承受著較大的下行壓力。在一季度經濟增速創下6個季度新低之后,關于中國經濟增長會否“失速”的問題成為國內外關注的一大熱點。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的中國經濟“半年報”有助于回答上述問題。
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經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城鎮新增就業人員超過700萬人,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同比增長1.8%,增加307萬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3%,1-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基本上是在1.8%和2.5%之間相對平穩運行。上半年農業生產形勢也呈現穩固的特點,夏糧連續11年豐收,增長3.6%。居民收入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都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3%。
這些經濟數據,基本符合市場“企穩”預期,表明在穩增長政策逐步發力的作用下,經濟運行初顯企穩跡象。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當日一口氣用了三個“穩”字概括: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升。
盛來運認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表現在“五穩”上,就是增長趨穩、就業總體穩定、物價基本平穩、農業穩固、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在增長速度徘徊在預期目標附近的同時,上半年中國經濟也有“新進展”。盛來運當天還表示,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地區結構、居民收入分配結構、節能減排等五個方面結構調整都穩中有“進”。轉型升級也穩中有升。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在分化中孕育,在分化中成長,“勢頭非常好”。
經濟增速穩定在合理區間,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新進展,已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特征。今年5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則認為,7.4%的經濟增速還是很高的,并且是在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實現的,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動力的準確體現,也是中國預期管理能力以及整體經濟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現,為全面深化改革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除了GDP增速出現反彈、多項經濟指標增速回升,此次“半年報”的一大亮點就是中國經濟韌性得以體現。
早在今年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曾指出中國經濟是有韌性的。在不久前一次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再度強調,上半年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改善民生都有新的進展,顯示了中國經濟的巨大韌性。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所謂的韌性體現在緩沖空間和回旋余地。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居民消費價格、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等均運行在合理區間,體現出中國經濟韌性的這一特點。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