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逐步從高速增長回歸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的質量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在我國應對復雜經濟形勢的關鍵時期,中央的這一提法顯然極具深意,將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并重,體現了我國的發展更加重視遵循客觀規律,更加注重市場、更加注重生態、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進入更加科學發展的新常態。
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但認識規律并遵循規律卻并非易事。長期以來,盡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把發展納入到科學的軌道中,盡管應對各種危機考驗凸顯遵循規律、科學發展的極端重要性,但從實際情況看,各種“不科學、逆規律”的思想認識、決策行為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按照客觀規律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的任務還十分繁重。
一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沖動仍存。在不少地方,這個口號仍然喊得震天響。從精神層面看,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似乎是積極的狀態,但從實際情況看,這樣做的一個嚴重后果可能就是違反客觀規律。比如我國光伏產業面臨嚴重過剩,很多地方就是在“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思想主導下而大搞光伏產業的,結果受到了經濟規律的懲罰,一些地方至今還沒有走出“光伏之傷”。在實際發展中,“勇氣比規律更重要”的思想認識還比比皆是,似乎只要有勇氣,什么項目都可以上,什么投資都可以開口子。回頭看,很多爛尾的項目、過剩的產能都是這一“沖動”結出的“苦果”。
二是“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想法盛行。一些地方用所謂的“活思想”“活腦筋”來看待規矩,認識規律,拼命鉆政策、法律的空子,浸淫在這種思想狀態下的領導干部,往往“不為遵循規律找理由,只為破壞規矩找辦法”。
三是“新官不理舊事,一任市長一張藍圖”的定式難破。遵循規律的發展,本應該一屆接著一屆,一棒接著一棒,但很多地方都存在著“新官畫新圖、新官新口號”的現象。表現在城市規劃上就更為突出,常常是“東南西北中”都是規劃重點,結果城市卻沒有了發展方向。
由于我國各地發展階段不同、資源稟賦各異,因此因地制宜抓發展、謀變化十分必要。但是一些地方,把地區差異變成了地方突破發展規律和宏觀政策的理由。
任何人,任何事違背規律就會受到懲罰,實際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近期頻繁發生的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重特大安全事故,就是一個個血的教訓。面對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任何一個僥幸,任何一個逾越,任何一個放松,都可能遭到規律的懲罰,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警醒!
我們必須認識到,越是在經濟形勢趨于復雜、發展面臨下行壓力的關口,越是要認清規律,抓住機遇。這就要求全國上下既要協同配合共渡增長難關,又要齊心協力尊重發展規律。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們需要擁有保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的更大定力,需要更艱辛的努力和付出。
首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牢牢把握發展規律。我國當前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闖關期,大量改革舉措的背后其實就是要矯正扭曲的發展意識、發展行為,尤其在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等關系上,要把大量違背經濟發展規律、違背社會發展規律和違背自然規律的慣性認識和行為矯正過來。其中,轉變政府職能既是改革的“牛鼻子”,也是遵守規律的“關鍵點”。
其次,在政績考核中彰顯遵守發展規律的要求。多年來的發展實踐表明,政績觀一旦出現了偏差,遵守規律就無從談起。長期以來,“速度至上”“GDP至上”“面子至上”等觀念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一些干部身上大行其道,導致很多“逆規律”“假發展”的問題頻繁出現。今天,這樣的政績觀已是非改不可了。值得欣慰的是,改變政績考核方式,各地已經在不斷探索,對此中央也有明確的要求,綠色的、可持續的、以人為本的發展越來越多地成為社會共識,越來越多地成為考核重點。雖然轉變的任務仍然艱巨,但變化的前景值得期待。
第三,在營造“監督無處不在”的氛圍中強化對規律的敬畏感。任何人和任何地方的發展都要牢固樹立“規律是紅線”的認識,都要把遵循規律作為從政的自覺、發展的自覺,但這個自覺不能僅靠養成,還要加大監督力度和外部壓力。當前最要緊的是加大對違反規律者的懲戒,對那些不顧規律紅線,肆意破壞環境、漠視生命、急功近利的發展行為加大曝光范圍和懲戒力度。要創造條件讓人民群眾來監督當地的科學發展、監督政府的決策行為和領導干部的施政行為。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566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