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 經濟新常態與轉型發展
【背景鏈接】
隨著2014上半年重要經濟數據的公布,輿論對經濟形勢的分析解讀也逐漸升溫。2014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同比增長7.4%;仡櫧10年來的中國經濟數據顯示,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已經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新常態”概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
2014年7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上半年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正確認識中國經濟上提出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在這種背景下,習總書記提出的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保馕吨鄬Ψ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而是要開啟提質、增效、升級的經濟發展新階段。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但面對日趨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繁重任務。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但發展仍然具備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習近 平
中央看一個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樣,不會僅僅看生產總值增長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決自身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成效。
——習 近平
中國經濟已進入提質增效升級的新階段。我們不僅要爬坡過坎,還要行穩致遠,續寫“中國故事”新的傳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李 克強
[準確認識新常態]
新常態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實質上是經濟發展告別過去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
新常態是“富態”。如今的中國經濟,已不必再“糾結”于速度,而是站在更高層次發展平臺上,在提質增效、換擋升級方面有更多追求。
新常態是“優態”。經濟增長更平穩,經濟質量將更提升,表現為資源環境將得到更有效保護,收入差距縮小,社會保障趨于完善等。
新常態是“活態”。 經濟活力,從根源上來自市場微觀基礎。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積蓄更強內生動力。
經濟發展從過去的傳統粗放轉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這就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上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入新常態,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要爬坡過坎,從粗放到集約,從低端到高端,結構調整的任務更加艱巨。
[重要機遇]
第一,城鎮化釋放持久動力。
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是我國過去的不足,卻是新常態下的新機遇。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鎮化率過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國城鎮化率都超過了80%,而我國城鎮化至少還有20多年歷程,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第二,大國優勢提供發展支撐。
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內需的支撐力不可小視。目前,老百姓的消費水平正在由“千元級”向“萬元乃至十幾萬元級”轉變,汽車、信息產品和文化產品已成為消費重點,不僅會極大地推動傳統產業發展,也將形成汽車制造、信息產業、文化產業等新型支柱產業,使產業體系更為協調。另外,我國人才資源豐富,又具備技術后發優勢,有條件通過自主技術創新或技術引進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第三,結構調整帶來巨大空間。
產業結構方面,目前過剩是相對的,主要是一般加工業的過剩,如重化工、鋼鐵、裝備制造、煤炭、初級產品等,這些市場已經趨于飽和。但是高端制造業、新能源、環保產品,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健康養老等現代服務業仍然短缺,潛力很大。
空間結構方面,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大城市跨入高收入行列,但同時也遇到土地和環境瓶頸,而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后,產業梯度轉移有寬闊余地。
第四,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
十八大以來,尤其是今年以來,經濟改革的動作頻頻,簡政放權改革大刀闊斧,財稅改革、價格改革、國企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好戲連連,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經濟發展后勁增強,成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最大利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