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醫保,是底線民生,具有普惠性質,而大病醫保,才是醫保中的重頭戲。“因病致貧”往往是大病,“因病返貧”多半是重疾,一場花費數十萬、百萬元的疾病,可能迅速拖垮一個家庭的經濟基礎。國家層面的大病醫保政策出臺兩年多來,各地已相繼出臺政策,廣東亦不例外。
深圳市社保局日前宣布,將采用政府團購的方式購買重疾商業險,來減輕患者的負擔。以這種方式購買的重疾商業險,不需要體檢,也不設等待期,且費用低于市場價,“這一制度設計覆蓋所有參保人,但保費資金渠道各有不同”。按照深圳社保局說法,目前深圳的醫療保險總體待遇較高,已基本達到并超過國家規定的大病保險的要求,“深圳參保人在職人員醫保報銷比例為90%,退休人員的報銷比例為95%。”此番出臺新政,意在余下的10%、5%上做文章,打通醫保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充滿善政的正能量。利為民所謀,福利就要這樣實實在在;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成果就要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
以創新點論,深圳大病醫保新政看點在:政府團購、實現全覆蓋。政府團購,以所有醫保參保人作為籌碼參與談判,量價掛鉤、以量換價,可以提高議價能力。“不需要體檢”、“不設等待期”、“費用低于市場價”……都是這種采取優勢策略的博弈取得的成果。制度設計覆蓋所有參保人,提升政策的普惠性,讓大病醫保的陽光照遍每一位公民。囿于歷史及現實,醫保政策數軌并存,大病醫保亦如此,有些地方出臺的大病醫保就只針對某一層面,譬如城鄉居民,而忽略其它群體,普惠性不足,深圳在這方面無疑先走了一步。
醫保的核心就是一個錢的問題,錢從何來、錢如何用?將商業保險引進大病醫保,誰來繳費?公共財政只能為特殊人群托底,譬如低保戶、特困戶等,全民由財政掏不太現實,個人分擔不可避免。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個人部分如何才能籌措到位,才能把大病醫保的盤子做大,實現最大的保障?這是一個問題,圍繞減輕參保人繳費壓力,不妨多想辦法。其中,近日出臺的廣東省保險業的新“省九條”規定,允許使用職工醫保個人賬戶一定比例余額購買商業健康保險,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提高醫保保障力度,尤其是大病醫保,潛在道德風險,給醫保控費造成巨大壓力。如何把“救命錢”用在刀刃上,將保障功用發揮到極致,避免過度醫療造成的浪費,甚至不正當使用造成的流失,不論是國家還是地方層面,不論是從管理模式和支付方式,都存在探索、完善的空間。在醫保可持續發展的路上,風險控制是一個關鍵點。深圳醫保不妨且行且試,令醫保制度更臻完善,樹立一個范本。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