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熱點背景*
2017年7月,中國科技大學一項“生活援助計劃”感動了不少網友。該校通過監測每個學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費情況,進行精準資助,“如果每個月的消費低于200元,就會自動給你打生活費”。這套資助方式,由中科大于2004年在全國高校中首創,已經“隱形資助”貧困生4萬人次,累計資助金額達600萬元。近年來,全國已有多所高校到中科大“取經”。早在13年前,中科大就開始利用數據信息開展“精準扶貧”了,其成果更是有目共睹——這種暖心之舉已在全國推廣。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長期以來,一些高校資助貧困生的方式飽受詬病。為了公平,一些高校制定苛刻的程序,申請、審核、公示等環節必不可少,“貧困證明”也是硬杠杠,有的還搞出登臺演講“哭窮比慘”的鬧劇,讓受助者的尊嚴無處安放。越貧困越敏感,不少貧困生選擇放棄。但若程序不透明,又難免暗箱操作,影響資助金的公平發放。
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但在大數據技術相當成熟的今天,應果斷擯棄讓貧困生當眾比窮,自揭傷疤的傳統評定模式,進而利用大數據做到精準識別。在妥善保護貧困生隱私和尊嚴的同時讓其免受“示眾”,少承擔不必要的精神壓力。
部分家庭出現貧困是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由于受不良社會風氣和錯誤理念的影響,一些人會對貧困群體產生歧視和排斥。貧困群體也會有自卑心理,不愿透露相關信息,甚至一些貧困生因為害怕“丟臉”而寧愿忍饑挨餓也不愿申請資助。因此,有必要將此類信息作為不可忽視的個人隱私加以尊重和保護,盡量不強求貧困生公開比窮。
當然,“隱形資助”在理論上也有漏洞。比如,某些學生故意不去食堂刷卡改去外面餐館吃飯,有些女生因節食瘦身消費較低,少數當地學生經;丶矣貌偷,難免產生“不實數據”。這考驗著高校的管理能力和智慧。中科大的做法是建立貧困生動態數據庫、完善數據統計分析方法、加大篩查和審核力度,將誤差最小化。大數據不是“死數據”,管理必須跟上。
[對策措施]
一是學校逐步完善數據統計方法,利用網絡調查和綜合多方信息,建立每學期更新的貧困生數據庫,篩除壞數據,留下真摸底,才為資助貧困學生提供了精準可靠的有用信息。
二是需要對學生加強誠信教育,激勵學生樹立遠大抱負和理想,不要為蠅頭小利而丟失了本該璀璨的人生,用更多鮮活的事例來解除某些學生的“心理貧困”,讓高校學生都能胸懷大志,有失誠信的“神進展”非但不會有人做,甚至連“想”的學生都不會再有。
資料來源:
人民網:“隱形資助”貧困生彰顯人性化思維
光明網:“隱性資助”有尊嚴更要樹誠信
相關推薦: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時間 | 2018國考報名時間 | 職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