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1、二十國集團的任務是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當前形勢下,亟需我們回答兩個問題。一是“怎么看”,要精準把脈世界經濟形勢。二是“怎么辦”,要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就業開出良方。
2、一個基本判斷是,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
3、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尾聲,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于消退。
4、發展不平衡問題遠未解決,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缺陷逐漸顯現。這些因素導致世界經濟整體動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其表象是增長乏力、失業率上升、債務高企、貿易和投資低迷、實體經濟失速、金融杠桿率居高不下、國際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等一系列問題。這就像一個人生了病,看起來是感冒發燒,但根子在身體機理出了問題。
5、找準了病灶,就要對癥下藥。作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二十國集團要確定目標、指明方向、發揮領導力。我們既要治標以求眼下穩增長,又要治本以謀長遠添動力;既要落實好以往成果,又要凝聚新的共識;既要采取國內措施、做好自己的事,又要精誠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6、我們應該根據各自國情采取必要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國際市場穩定。主要發達經濟體要努力鞏固和擴大復蘇勢頭。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則要努力克服下行風險和壓力,保持和恢復增長。
7、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總結歷史經驗,我們會發現,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是歷次重大危機后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
8、我們把世界經濟比作人的肌體,那么貿易和投資就是血液。如果氣滯血瘀,難暢其流,世界經濟就無法健康發展。
9、我們應該確保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對多邊貿易體制形成有益補充,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礙或藩籬。
10、消除貧困和饑餓,實現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發展,不僅是共同的道義責任,而且能釋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
11、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中國在世界經濟最困難的時刻,承擔了拉動增長的重任。
12、我們的信心,來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決心和行動。
13、我們的信心,來自于中國經濟強勁內生動力和中國政府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
14、我們強調堅持進行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經濟中的深層次和中長期問題,讓中國經濟走得更好更穩更遠。轉方式、調結構不會一帆風順,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會遇到困難和阻力,但中國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決心是堅定的,擴大開放的方針是明確的,不會有絲毫動搖。
15、我們已經出臺“十三五”規劃建議,致力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未來5年,中國將按照創新、 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堅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創新和應用;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改善環境質量,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堅持深度融入全球 經濟,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以服務業為重點放寬外資準入領域,探索推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模式,營造高標準國際營商環境,打造利益共同體;堅持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構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發展新機制,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所有這些,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也為世界經濟釋放出巨大需求,成為新的增長源。
16、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讓我們繼續發揚同舟共濟的伙伴精神,通過我們的行動,努力形成各國增長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贏格局,開創世界經濟更加美好的未來!
17、 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
出處:(北宋)歐陽修《歐陽修文集卷四十六·準詔言事上書》
原典:其三曰財用。臣又聞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尋其起弊之源。今天下財用困乏,其弊安在?起于用兵而費大故也。漢武好窮兵,用盡累世之財,當時勒兵單于臺,不過十八萬,尚能困其國力。況未若今日七八十萬,連四五年而不罷,所以罄天地之所生,竭萬民之膏血,而用不足也。今雖有智者,物不能增,而計無所出矣。惟有減冗卒之虛費,練精兵而速戰,功成兵罷,自然足矣。今兵有可減之理,無人敢當其事;賊有速擊之便,無將敢奮其勇。后時敗事,徒耗國而耗民。惟陛下以威權督責之,乃有期耳。此三事也。
釋義:《準詔言事上書》是慶歷二年(1042年)5月,歐陽修針對北宋時弊應詔給宋仁宗寫的奏疏。
北宋建國后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在這篇充分反映歐陽修政治理念的文章中, 系統闡述了北宋政治中的“三弊(不慎號令、不明賞罰、不責功實)”和“五事(兵、將、財用、御戎之策、可任之臣)”。在“五事”的“財用”一項中,歐陽修打比方說:“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尋其起弊之源。”意思是說,善于治病的醫生,一定醫治病人害病的部位;善于治理弊端的人,一定尋找引發弊端的根源。并一針見血地指出:“今天下財用困乏,其弊安在?起于用兵而費大故也。” 導致北宋中期財政危機的根源是冗兵、冗費,為北宋當局開出化解問題的藥方。
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講話中,習近平主席精準把脈世界經濟形勢,他將歐陽修的原典化用為“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指出當前世界經濟整體動力不足的“病因”是“身體機理出了問題”。從而找準了病灶,并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就業開出“藥方”:加強宏觀經濟 政策溝通和協調,形成政策和行動合力;推動改革創新,增強世界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激發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力;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公平包容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這四劑良方貢獻了中國智慧,履行了大國責任,彰顯了大國擔當,提振了世界信心,將為推動實現地區共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18、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
出處:(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八》
原典: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傾廈非一木之支也,決河非捧土之障也。
釋義:《默觚》是中國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著作,分《學篇》《治篇》兩部分。“默”取自魏源的字“默深”,“觚”為古代用來書寫的木簡,故名。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意思是說,一個人獨自奮起很困難,許多人一塊兒行走就容易走得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接著又打了兩個比方:“傾廈非一木之支也,決河非捧土之障也”,傾斜的大廈不是一根木頭就能支撐得住的,決了口的河道不是一捧土就能堵塞得住的。說明要挽救危局,單憑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群策群力。
習近平主席兩次在國際會議的講話中引用“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充分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意在強調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協調合作是所有國家的必然選擇。
(本文選自《人民日報》 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關于世界經濟形勢的發言——創新增長路徑 共享發展成果)
相關推薦: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時間 | 2018國考報名時間 | 職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