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點擊查看: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指導
|背景鏈接*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遠的歷史眼光和文化胸懷,讓重構新型城鄉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時代的呼喚。越來越多的地方加入尋找夢中田園、留住記憶鄉愁的探索實踐。
綜合分析*
[必要性]
回溯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鄉村不僅是農耕經濟的載體,而且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更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根!伴_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唐詩宋詞中曾留下幾多對田園鄉村的詠嘆。但曾幾何時,鄉村在工業文明的發展大潮中黯然失色、日漸沒落。無論是“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的吐槽,還是對農村“空心化”引發各類社會治理問題的擔憂,鄉村幾乎成了封閉與落后的代名詞。鄉村發展向何處去,已是一道令人困惑的選擇題。
當歷史的車輪行進到今天,我們面臨著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發展歷程。此時此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諸如能源環境問題、文化傳承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等等,其背后,都和鄉村與城市的發展失衡密切相關。現在,我們最需要做的不是讓城市文明單極化擴張,而是同時推進鄉村文明的復興。歷史和現實都昭示我們,必須喚醒鄉村復興的意識和理性,必須重新認識鄉村文明的價值和使命。
致力于鄉村復興、重構新型城鄉關系,已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已成為當今時代的迫切需求。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深刻指出的,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讓我們的城鎮化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讓我們的現代化成為有根的現代化。
[意義]
一、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體現的是競爭力
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自身特色資源,走多元化的特色發展之路,其中特色產業是基礎、特色生態是重點、特色文化是內核。歷史經驗表明,農村的衰落、農民的外流很大程度上源于產業不振、經濟不興,所以必須把產業發展放在優先位置,同時,“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必須踐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塑造與城市不同的特色農村生態景觀;而鄉村蘊含著社會經濟變遷中的一切基因,是文化傳承最大的載體,必須充分挖掘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保護鄉村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重構承載鄉愁記憶、充滿文化內涵的精神家園。
二、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呈現的是意境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世人描述了一幅優美的田園畫卷,被傳誦至今,就是因為寫出了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鄉村最美的、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其田園意境。鄉村和城市要各美其美,就要遵循發展規律,尊重農村習俗,堅持走符合鄉村實際的路子,著力塑造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
通過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保護山水基底、歷史肌理、空間形態,協調鄉村建筑、田園景觀、自然風光,重塑和諧共融的人地關系,在農村大地上留住世外桃源式的鄉村,延續田園牧歌式的生產生活方式。
三、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凸顯的是可持續
鄉村不但要美麗,而且要宜居,更要有活力,只有這三者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鄉村建設發展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F在,一些地方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存在著一種類似于“大魚吃小魚”的現象,鄉村被小城鎮掏空,小城鎮又被中小城市邊緣化,中小城市則在大城市面前失去了聚集優勢資源的能力。鄉村出現“空心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鎮和鄉村之間未能實現均衡發展,特別是公共服務差距比較大,鄉村失去吸引力,發展缺乏動力和活力。
參考對策*
[對策措施]
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留住獨特的田園牧歌。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在宜居宜業上留住鄉村的“人”。這三大要素,正是要發揮鄉村獨特稟賦,以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生態為核心組織要素,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的整體進步,形成更有生命力的“鄉村美學”。
散發鄉土氣息,需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爸袊溃r村必須美”。離開了門前屋后的半畝方塘、鄰里鄉親的淳樸鄉風,鄉村就會變成既不像農村、也不像城鎮的“四不像”。因此,在探索鄉村復興的路徑中,要遵循鄉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呈現原生的田園風光、原真的鄉村風情、原味的歷史質感。
彰顯個性特色,要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工業化進程中,我們常常把振興鄉村當成改天換地的舞臺。然而,“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斑駁的莊臺祠堂、兒時的民間故事、傳統的非凡技藝……鄉村蘊含著社會變遷中的一切基因,通聯著我們民族的文化血脈。充分發掘鄉村的個性和特色,融入生態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才能根牢魂定,孕育出村落的獨特氣質與性格。
提升多元價值,要在宜居宜業上留住鄉村的“人”。鄉村的核心是人,鄉村復興的目的也是為了人。在“產業、創業、就業”富民渠道上著力,煥發田園的活力;在“土地、公共服務、村民自治”三項改革上使勁兒,提升村民的動力;在“生態、風貌、文化”三個層面建設上下功夫,展現鄉村魅力,讓農民重新認識家園,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才能防止農村“空心化”。
文章素材*
[標題]
1.鄉村復興 需重塑田園之美
2.鄉村復興 守住文明之根
[開頭]
示例一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笨纯刺圃娝卧~里那些對鄉村的詠嘆,便可知很多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田園夢。但猛然回首,鄉村與夢中田園已經在工業文明的潮推浪卷中漸行漸遠,“耕讀傳家”景象漸漸模糊,質樸悠遠的鄉愁無處寄托。鄉村發展向何處去,是一道令人困惑的考題。
[結尾]
示例一
讓鄉村生活更加美好,是鄉村復興的價值取向,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梢灶A見,隨著我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扎實推進,人口、資源、技術等要素將加速向鄉村回流,鄉村獨特稟賦的作用將在新一輪發展中愈加彰顯,鄉村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復興。
示例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鄉村復興的本質不是簡單的自上而下,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內生動力。這一進程不可能是迅即的,而是漸進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讓我們的城鎮化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讓我們的現代化成為有根的現代化。
相關推薦: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時間 | 2018國考報名時間 | 職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