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是省考最好的老師,省考則是國家公務員考試最忠實的學生。國家公務員考試成熟的命題思想和手法,總是被省考所沿用和模仿;而統一命題的多省考試與國家公務員考試近似度更大,部分自主命題的省對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試題也亦步亦趨。從全國范圍內看,國省合流、命題趨同漸成申論考試的趨勢。
國家公務員考試與省考申論命題的趨同化,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考試大綱雷同,國家公務員考試大綱變,省考隨之亦變,國家公務員考試大綱說申論測查5種能力,省考也依樣復制;二是選材范圍重疊,國家公務員考試考全國性、普遍性、宏觀性問題,省考也考全國性宏觀問題;三是題型近似,國家公務員考試有什么題,省考也有什么題,國家公務員考試考公文,省考也考公文;四是作答要求相近,很多作答要求的表述如出一轍,國家公務員考試要求聯系實際,省考也要求聯系實際,國家公務員考試注重作答條理,省考也強調條理清楚,連措辭都一樣。對于既想報國家公務員考試、又想報省考的考生來說,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真題和模擬題練習具有一石二鳥的作用,可以通過練習國家公務員考試試題,來增強作答省考試題的能力。
這種交叉練習的思路,對于國家公務員考試省、市兩級申論的備考練習也有啟示意義。在時間緊迫、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可以把兩類試題資源互換來應急,報市以下職位的也可以練省級的題,報省以上職位的也可以練市以下的題;報省以上的考生做過本級的題,還可以做市以下的題,反之,市以下的考生也可這樣逆向練習、交叉練習,提升應對多種題型、不同難度試題的技巧,獲得可信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過線能力。
趨勢之三:冷熱不均——申論題材多樣化
公務員考試一個不容說破的命題底線是:絕對不允許試題被猜中。在這樣的命題規則引導下,申論試題的取材呈現不規則的變化趨勢,在冷門與熱點之間游移不定,極力保證不被各類捕獵者抓住。國家公務員考試作為國家保密規格最高的考試,內容題材上更是冷熱不均,取材范圍不斷拓寬,由初期以經濟類問題為主,演變為近年來經濟與生態、經濟與文化、文化與社會問題交織的多樣化命題方式。
綜觀全國的申論考試,命題取材的思路實際有3種:避熱取冷,熱中求冷,舍冷趨熱,并不是只有“取材于熱點”這一種模式。
避熱取冷,回避熱門題材,劍走偏鋒,從遠離公眾視線的理念或現實問題中汲取素材,以國家公務員考試為代表,追求冷門和出其不意的效果,以達到應試者無法猜中、提高試題難度的目的。例如,2008年怒江水電開發屬于地域性、專業性強的話題,在網絡問政不甚發達的當年,此一話題遠遠達不到今日的關注度;2009年糧食危機雖然是熱點問題,但政策性強,遠不如金融危機引人注目;2010年海洋開發與保護,并非吸引眼球的大眾議題;2011年黃河精神與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一個過于抽象,一個已失去新鮮度,國家公務員考試以此命題,確實超出了非專業人士的預料之外。將來國家公務員考試仍會遵循這樣規避熱點而爆冷的取材思路,考生要避免措手不及,就要從平時做起,廣收博取,構筑寬廣的知識基礎,并注意臨考沖刺階段押題熱點的選擇。
熱中求冷,從熱點題材中選擇關注度相對較低的次級熱點,追求有限的爆冷效果,以規避考生押題。這種取材思路以省考為代表。例如,2009年上半年三省一市考試,以網絡文明建設為主題、人肉搜索現象為題材,雖屬熱門文化現象,但卻被很多考生復習時遺漏;2009年下半年以中央一號文件為題材,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為主題,是政策熱點而考生中鮮有關注和深入研究者;2010年的兩次省考,均以資源保護、合理利用為主題,所用的事例較為冷門;2011年上半年的多省省考,以人口普查為主題,這屬于2010年的熱點,在今年已成為過去時。備考此類風格的考試,需要注意熱點積累的全面性,做到應知盡知、毫無遺漏,搜集范圍定在兩年之內。
舍冷趨熱,即只從大熱話題中取材,事件新、時效性強、關注度高,是政府和社會一致關注的對象。以浙江為代表,其另一特色是只取與本省關系密切的問題,注重現實針對性,考驗應試者的熱點敏感度和政策掌握運用能力,如2010年的低碳經濟、2011年的民生建設均為經濟、社會領域的大熱,也都是本省政府施政報告中的熱門關鍵詞?忌鷳獙Υ祟惪荚,要注意熱點的提煉,掌握省情省策,還要建立本省公務員思維。
趨勢之四:四位一體——題型組合結構化
按照2010年刷新之后的新版國家公務員考試大綱,申論按招考職位,分別測查4種能力,要求應試者集這4種能力于一體。與之相對應,省級以上和市地以下申論試卷,分別設置了4道大題,涵蓋了4種題型,基本對應著每類試卷所測查的4種能力。大致看來,由于測查目標——4種能力的存在,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的題型組合已經結構化,每一種題型對應一種能力,哪一種題型都不能輕易抽掉或更動,從而使國家公務員考試試題處于一種高度的結構穩定狀態。
省以上試卷測查的4種能力包括: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與之對應的4種題型是:闡釋概括,如2010年省級試卷第一題中的語句闡釋,2011年省級試卷第一題中的規律闡釋和原因概括;啟示分析,如2010年省級試卷第二題,荷蘭 “圍海造田”對我國的啟示,2011年省級試卷第二題,不同國家治河措施對我國治黃的啟示;應用文寫作,如2010年省級試卷第三題,報告的內容要點撰寫,2011年省級試卷第三題,宣傳手冊的內容要點撰寫;作文,2010年、2011年試卷的第四題。
市地以下試卷測查的4種能力包括:閱讀理解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與之對應的4種題型是:闡釋概括,如2010年市地級試卷第一題中的原因概括和詞語闡釋,2011年市地級試卷第一題中的問題表現概括和話語理解闡釋;應用文寫作,如2010年市地試卷第三題,宣傳綱要的草擬,2011年市地試卷第二題,致家長信的草擬;對策擬制,如2010年市地試卷第二題和2011年市地試卷第三題,提出解決相關問題的建議;作文,2010年、2011年試卷的第四題。
由上述試題穩定結構的分析來看,結構化的題型組合短期內變化的可能性不大,至少2012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真題仍將保持這樣的題型組合。中公教育專家認為,考生應開展針鋒相對的真題和模擬題訓練,掌握每種題型的作答要領和得分技巧;特別是對于自己薄弱的一種題型加強練習,變“吃不準”為“有把握”,以結構化的訓練應對結構化的試題。
從大部分考生發揮的情況和試題的實際來看,公文是申論中的一道險灘和難關,涉及試題給出的情境和機關工作中處理公文的程序、方法,對分析、解決問題和恰當使用公文的能力均有較高要求,需要作答者具備框架意識、文體意識、交流意識。國家公務員考試閱卷標準中,對交流意識的要求尤為茍刻,潛在于作答要求表述的字里行間,且形式分、框架分少則5分,多則15分,占該題總分值25%到75%,堪稱傷考生于無形的評分陷阱。這需要考生多少具備一點傳播心理學知識,充分考慮虛擬交流對象的接受心理,選擇恰當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使自己草擬的材料為交流對象——通常是領導或群眾所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