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蒙古族牧人成長為副省級領導干部,雖然職務在不斷升遷,但尕布龍對自己的要求卻始終如一:身居高位卻從不謀取私利,對自己、對家人、對身邊人從嚴要求,他用質樸、廉潔和執著,書寫了一名共產黨人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繪就了一幅壯美多彩的人生畫卷。
“別叫我省長,我就是個牧民。”這是尕布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副省級崗位上任職22年,尕布龍雖然手握權力,但他始終嚴格自律。不僅對自己“摳”,要求還特別“嚴”。比如,他總共只有兩套外衣,一雙七十年代的老式皮鞋,襯衣領子、袖口補了好幾回。每次下鄉,他總是和秘書、司機同住一屋,不住單間。吃飯要付錢,司機、秘書也要各算一份。他常說:“領導干部多吃多占養成自然,就會敗壞黨風,喪失民心啊!”
對于身邊的親人,尕布龍要求更是“苛刻”。他一生沒有親生兒女,老伴因病致殘,下肢癱瘓,他一直堅持自掏腰包,不占公家便宜。1990年,尕布龍的大外孫東主仁青報考中專,僅差了2分,向其求助卻吃了閉門羹。后來,東主仁青復讀考上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一個沙場當修理工。如今,尕布龍的養女戶口依舊在農村老家,養子尼瑪才仁則是一名普通職工。
但對群眾,他總是懷有無限的熱愛。尕布龍“喜歡管閑事”,沒有官架子,許多到西寧辦事或看病的貧困農牧民群眾,都會到他這兒落個腳、吃個飯,他的家也就成了遠近聞名的“牧民店”。為此,他甚至向身邊的同事借錢維持開銷。1979年,尕布龍擔任青海省副省長,按規定要搬進通水通電的省政府家屬樓。他擔心省政府家屬區進門要登記,農牧民大多不識字,來找他就不方便了,堅持不搬家。
2011年10月8日,尕布龍因病在西寧逝世。即便是走了,他仍舊留下話:后事一切從簡,不能收受任何財物,即使親朋好友也不例外。他借用的省人大的房子也及時歸還給了單位……
“清廉表率尕布龍,為黨工作幾十年;百姓個個夸不停,他成了感動青海的尕老漢……” 在青海,一首“花兒”小調傳遍了大街小巷。在老百姓心中,尕布龍已成為永不磨滅的巍峨豐碑。在他去世近3年后,當地媒體評選“影響青海歷史人物”,原本不在候選人名單中的他,卻在短短幾周內受到數千群眾聯名推薦,最終高票當選。
尕布龍用行動表明了,一個干部只有具備了高尚品格和自律精神,能夠時時處處以廉潔自律的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才能真正成為為民謀利、清正廉潔的好干部,也才能真心獲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尕布龍與“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領導干部的楷模” 孔繁森、“草帽書記”楊善洲一樣,用自己的光輝事跡為全體黨員樹起了標桿和榜樣。
當前,“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正在全國范圍內深入開展,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尕布龍的崇高精神,干干凈凈辦事,清清白白做人,時刻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讓為民、務實和清廉成為一種權力品質。唯有如此,才會把“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不斷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標,將人生的航向同人民的福祉牢牢捆綁在一起,打牢為民服務的根基。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