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常識需要考生平時多加積累,今天考試吧給大家帶來的常識是中國朝代歷史(5),希望考生能夠掌握。
北宋
1.時間:960年—1127年
2.第一任君王:趙匡胤
3.其他重要君王:趙光義、趙恒
4.建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5.重大歷史事件:
(1)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范。其后,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
(2)澶淵之盟:北宋與遼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后締結的盟約。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景德元年(1004),宋戰勝遼,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 ,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后世稱之為“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于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也有利于中國各民族的發展和融合。
(3)慶歷新政:中國北宋仁宗慶歷(1041年—1048年)年間進行的改革。宋仁宗時期,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社會危機日益嚴重。
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條陳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仁宗采納了大部分意見,施行新政。
由于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這次改革雖然失敗,卻為后來的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序幕。
(4)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于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5)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 、靖康之難 、靖康之禍、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于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軍先后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二月六日金主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結的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四月初一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搜羅一空滿載而歸。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北宋由此滅亡。
6.政治:
(1)兩府、三司、三衙制
北宋初,在宰相下分別設有參知政事、樞密院、三司使(度支、戶部、鹽鐵,亦稱計相)和審刑院,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權、兵權、財政權和司法權。宰相、三司、樞密使不相上下,共同對皇帝負責。
(2)削弱地方權力,取消了州郡的支郡權,即本州只能管理本州事務。宋朝地方分為州縣兩級行政機構,與州同級的還有府、軍、監等。州最高行政長官稱知州,由文官擔任。知州之外,還設有通判一名,負責監督知州,與知州相互牽制。凡州府重要文件,如果沒有通判聯名簽署,不得生效,通判還可以向皇帝直接匯報知州的政績功過。
(3)劃分監察區,設“漕憲帥倉”四司。
北宋將地方劃為十五路監察區,每路均設有“漕憲帥倉”,即轉運使、提點刑獄、安撫使和提舉平常,分別負責監管地方財政、司法、軍事和賑濟、農田水利等。四司均為中央的派出機構,中央通過四司加強對地方的監控,根除了地方割據的可能。
(4)設官、職、差遣制度。
官表示俸祿級別,職是給一些文官的榮譽頭銜,差遣才是官員的真正職務。
(5)完善科舉制度,嚴格考試制度,增加錄取名額。
(6)軍事上杯酒釋兵權,以和平手段收回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
(7)實施更戍法,即不斷更換士兵戍衛地點,將官不隨之調動,以防止“將帥專兵”,武人專權。
(8)宋朝軍隊分為禁軍、廂軍、鄉兵、蕃兵。
禁軍是宋朝的中央軍,一半戍衛京城及其附近地區,一半分散于全國,只有少量在邊疆地區,大致為“外輕內重”的軍事格局,其基本思想是“守內虛外”。廂軍是地方軍隊。鄉兵是民兵組織,負責維持地方治安。蕃兵是由少數民族組成的軍隊。
(9)實行募兵制,宋政權每年都會招募大量士兵,尤其是在饑荒之年,募流民當兵更為定制。
(10)監察制度
中央:設立獨立的諫議機構——諫院。
地方:各州郡設立通判官職,作為地方監察。
(11)重文輕武的政策
、倌康模悍乐刮鋵χ醒爰瘷嘣斐赏{。
②措施
(1)重視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
(2)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7.經濟:
(1)四川地區出現世界最早紙幣交子。北宋的紙幣有交子、錢引和小鈔三種。
(2)商業空前繁榮。兩宋店鋪可隨處開設,商品種類增多。
(3)商業活動突破了“坊”“市”界限,營業時間不受限制,出現了娛樂場所“瓦肆”
(4)邊境貿易、對外貿易發展。
8.文化:
(1)宋詞五大家,柳、李婉約而蘇、辛豪放,陸游兼之,詩作最多。
(2)話本為小說繁榮奠基。兩宋宮廷畫活躍、畫學興起;繪畫成為商品;風俗畫為最大亮點,代表作《清明上河圖》。
(3)宋朝的科舉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北宋文壇群星薈萃,明代學者宋濂稱:“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痹凇扑伟舜蠹摇,只有韓愈、柳宗元為唐人,其余六人均為北宋人。”六人中除“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外,還有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4)宋朝的詞作品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它與唐詩并成為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瑰寶。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而北宋詞人眾多,佳篇迭出,可以說是詞的鼎盛時期。北宋著名詞人有晏殊、歐陽修、張先、晏幾道、范仲淹、柳永、蘇軾、秦觀、黃庭堅、周邦彥、李清照等。
(5)北宋涌現了許多著名書法家和畫家。書法以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成就最高,被稱為“北宋四大家”,另外,宋徽宗取眾人所長獨出己意創造的“瘦金書”也別具一格,具有強烈的個性色彩。
(6)北宋畫家早期有李成、范寬、燕文貴、文同等名家,中后期有蘇軾、李公麟、張擇端、米芾、米友仁、趙佶(宋徽宗)等人,北宋的山水畫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的藝術水平。畫作首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長卷通過描繪東京開封的風物,使近六百人躍然紙上,成為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佳作。
(7)史學《新唐書》和《新五代史》這兩部史籍都是紀傳體史書,這種體裁的史書以本紀和列傳為主要內容。《新唐書》由歐陽修主持編寫,《新五代史》則是歐陽修以一己之力私撰的。
(8)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上啟戰國,下至五代。
9.農業/手工業:
(1)北宋時期,南方農民普遍使用龍骨翻車來灌溉,比龍骨翻車運轉力更大的筒車,也用來引水上山,灌溉山田。
(2)越南的占城稻,傳到江淮地區,部分地區可以種植雙季稻或三季稻。
(3)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汴繡、宋繡尤為著名。
(4)宋朝出現五大瓷窯: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江西以生產青白瓷著稱。
10.科技:
(1)火藥從晚唐開始逐漸應用于戰爭 ,北宋在汴京設立專門機構,制造火器,后經由西亞各國傳入歐洲。
(2)指南針在北宋逐漸應用于航海。(3)雕版印刷術在北宋時有飛速發展,廣泛被用來刻印書籍。
(4)北宋平民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
(5)北宋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創制“十二氣歷”,成為: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
(6)宋朝天文學家蘇頌創建了大型天文儀器“水運儀象臺”。
(7)李誡是北宋著名的建筑家,其《營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筑學著作。
遼金夏
1.遼的建立
隋唐時期,契丹族逐步強大起來。907年,耶律阿保機被推舉為可汗。916年,耶律阿保機自立為帝,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耶律德光時期改國號為遼。遼采取“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設南面官和北面官!耙試浦纹醯,以漢制待漢人”。
2.西夏
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政權,黨項族居住在寧夏、甘肅和陜西西北一帶,過著游牧生活。1038年,元昊稱大夏國皇帝,定都興慶(今銀川)。西夏政權建立后,與北宋多次發生戰爭。
3.金
女真是我國東北的古老少數民族,過著漁獵生活,契丹建國后,受契丹的剝削和壓迫。12世紀初,完顏阿骨打領導女真反抗遼國,建立金政權。金滅遼后,了解到北宋統治腐朽、防備空虛,于1126年大舉進攻北宋。宋徽宗將皇位傳給兒子宋欽宗,后欽宗將抵抗派將領李綱罷免。不久,東京被攻陷。次年,金軍擄走徽宗、欽宗二帝,北宋滅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