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常識判斷 |
第 4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8 頁:數量關系 |
第 9 頁:判斷推理 |
第 13 頁:資料分析 |
第 14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26.【答案】C。解析:本題可直接從成語結構對應的角度入手。與后文的“起而踐行”的結構最對應的是“坐而論道”。坐而論道:原指陪君王談論政事,后指空談大道理而不見行動,詞義也與句意契合,故C項當選。A項,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雖然詞義也符合,但在與“起而踐行”的對應上不及“坐而論道”。B項,夸夸其談,指說話或寫文章浮夸、不切實際,與句意不符。D項,侃侃而談,意為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談話,與句意不符。
27.【答案】C。解析:句意是說即使它們不太可能發生,中國人也喜歡提前考慮一些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任勞任怨”、“克勤克儉”都不包含提前考慮的意思,首先排除A、B兩項。再看第一空,“變故”指意外發生的變化或事故,與“麻煩”相比,“變故”的程度要深且更具書面語特點,因此更合句意。
28.【答案】C。解析:中國不可能“改變”世界經濟的大環境,排除D。由“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大奇跡”可知,我們國家不是僅僅被動地“熟悉”或“適應”世界經濟的環境,而是積極參與到其中,“融入”恰能突出這種主動性。“攀升”所表達的持續上升的意思也與“奇跡”更相對應。故正確答案為C。
29.【答案】A。解析:由“……之外,近年來,……一些新變化”可知,“廣泛提倡讀書”是世界讀書日一貫的特點,故第一空只能填“一如既往”或“始終如一”,即答案應在A、C中選擇。“淺閱讀”是作為“閱讀”領域內迅速傳播開來的一種新現象,用“流行”一詞形容更合適,且與“開來”搭配,“流行”也比“活躍”合適。故答案選A。
30.【答案】B。解析:喜聞樂見:指廣受歡迎。寓教于樂:指把思想教育的內容滲透于文體娛樂活動之中,使人們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題干中網絡公司的錢經理是想通過游戲來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使玩家在游戲娛樂中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故應填“寓教于樂”。
31.【答案】B。解析:第二空形容“本能”用“一脈相承”、“如影隨形”不合適,排除A、D。“泛濫”含貶義,原句沒有體現出褒貶色彩,故用“泛濫”不如“盛行”合適。“無師自通”指沒有老師的傳授指導,自己學會、通曉某種知識或技能,側重的是知識或技能,形容人類的迷信不太合適。由此排除C,答案選B。
32.【答案】A。解析:狹隘:心胸、氣量、見識等不宏大寬廣,側重于“窄”。句意表明在深厚的歷史面前,僅以諾獎來評判的心態是短視膚淺的,側重于“淺”,據此可排除B項。偏頗,偏向某一方面,有失公允,與句意不符,排除D項。題干最后一句話是對前文的解釋,意為真正的貢獻不會因為沒有被評上諾獎就被否定,故第二空應選“埋沒”,排除C項。故本題選A。
33.【答案】D。解析:本題可由第二空得出答案。鶴立雞群:像鶴站在雞群中一樣,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得很突出,一般不用于形容人品,排除A。超塵拔俗:形容思想或言行高于一般人,一般不用于形容某方面的才能,排除C。超群絕倫:超出眾人;同輩中沒有可以相比的。出類拔萃:形容人的品德、才能在同類之上。這兩個詞都有“超出同類”的意思,但“出類拔萃”可以用在人的勞動成果、學識、才能方面,“超群絕倫”多用于技能和武藝方面,故本題答案為D。
34.【答案】A。解析:由“存在的價值”、“能力、性格和優缺點”可知這里指對自己了解非常深刻,而不是僅僅指是否“如實”,故排除B。第二空所填的詞語應含有評價得很到位的意思。條分縷析:形容分析得有條理,很細致,與句意不符,排除C。鞭辟入里:原指學習要深入、切實。后多形容文章、言論深刻、透徹,能切中要害。恰如其分:指說話辦事恰當穩妥,無過或不及。根據句意,填“恰如其分”更合適,且“恰如其分”與“評價”為固定搭配。
35.【答案】C。解析:“挑揀”、“否定”都不能和“過分”搭配,排除B、D。“基本”表示的是一種最低要求,與“寬容”不搭配,排除A。
36.【答案】A。解析:“惡劣”、“艱難”、“曲折”三個詞語中,常用來形容“環境”的是“惡劣”,形容“生活”的是“艱難”,形容“道路”的是“曲折”。
37.【答案】B。解析:先看第一空,與“入世以來”金融市場開放不同的是,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的金融市場相對比較封閉,因而受危機的影響并不大,故第一空不能填“束手無策”和“自行其是”,據此排除A、D項。與“獨善其身”相比,C項的“毫發無損”表述過于絕對,故本題答案為B。
38.【答案】A。解析:句中說的是作為外因的“苦難”對于不同素質人的完全相反的影響。與后面對生機從有到無的“扼殺”相對,第一空應填一個促使生機從無到有產生的詞,符合的只有“激發”和“創造”,據此可排除C、D。再看第三空,“貶抑”意為貶低并壓抑,與這里的“抑”相對,空缺處應填一個表示“揚”的詞語,“高揚”比“提升”更能體現這層含義,當選。
39.【答案】A。解析:“滲透”用作比喻義時,往往帶有一種由外到內的方向性特征。而且“滲透”與“道理”的搭配也不妥,故排除C。“輕視”與“為……所”不搭配,排除B。“唾棄”語義過重,相比之下,“不屑”更合適。
40.【答案】B。解析:因為人們穿著“厚厚的外裝”,所以不會被“凍僵”或“冷凍”,排除C、D。“叫醒”過于口語化,且與“追求”搭配不妥,排除A。故本題答案選B。
41.【答案】A。解析:由“但也可能是一件壞事”可知,前文不能填表肯定意思的“自然”,可排除B項;題干只是討論了“崛起”這個話題,并沒有突出強調“棘手”、“嚴峻”,并且“嚴峻”一般與“形勢”搭配,故本題答案為A。
42.【答案】B。解析:由第二空入手,A項“千變萬化”形容變化極多;B項“千姿百態”形容姿態多種多樣或種類豐富;C項“姹紫嫣紅”形容各種花卉嬌艷、美麗;D項“千嬌百媚”形容女子姿態美麗動人。根據題干中的“種類”可知“千姿百態”符合題意,正確答案為B。莫衷一是:不能決定哪個是對的,形容意見分歧,沒有一致的看法。因人而異: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浮想聯翩:指許許多多的想象不斷涌現出來。眾說紛紜:人多嘴雜,各有各的說法,議論紛紛。
43.【答案】C。解析:由“開玩笑”和“十分尷尬”可知,考官的話帶有很大的戲謔成分,由此排除表贊賞的“拍手叫好”和“一片喝彩”。再看第二空,這里應表示驚奇、佩服之意,“驚愕失色”形容因驚恐而改變神色,明顯與句意不符,排除。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44.【答案】C。解析:“長度”和“寬度”的增加均不能用“擴大”表示,據此可排除A、B。由常識可知,在長度不變的情況下,要使容積變大,可以通過增加寬度和高度來實現,而“控制”不僅包含增加,還包括減少的意思,故第二空中填“控制”不如“增加”確切。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45.【答案】D。解析:預感:事先感覺,通常為第六感覺。題干講的是一種主觀能動性,“預感”與題意不符,排除C。“阻止”一般與主動實施的行為搭配,與被動的“受到攻擊”搭配不妥,排除B。以小見大:指通過小事可以看出大節,通過部分可以看出整體。見微知著:看到一點苗頭,就知道它的實質和發展趨勢。第一空填入的詞語應與“高瞻遠矚”對應,“高瞻遠矚”意為看得遠,“見微知著”意為看得深入。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46.【答案】A。解析:文段介紹的是英國愛鳥人拋撒食物希望幫助鳥群遷徙的做法改變了部分黑頂林鶯傳統的遷徙路線,說明人類的行為會對動物的習性產生影響,A項符合題意。本題B項迷惑性比較大,文段僅僅是一種客觀的事實描述,看不出作者的態度傾向,由此可排除略帶否定傾向的B項,同樣也可排除帶有肯定傾向的D項。
47.【答案】C。解析:由文段可知,無論是為了減輕午餐時間公園餐館的壓力,還是鼓勵傍晚時間參觀者留下來吃晚餐,現場表演都是為餐館服務的,其統一的目標指向都應與餐館有關,選項中符合這一要求的只有C項,故當選。
48.【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闡述了主持人這一角色的特殊性,然后指出正是因為主持人職業的特殊性使其肩負有一定的社會責任,C項準確地表述了這層意思。A、B項都只是文段的一部分,不是主要內容。D項“應借助傳媒的影響擴大其社會影響力”在文段中沒有體現。
49.【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2008年定為“馬鈴薯年”這一事實,然后用設問的方式解釋了這一事件的原因,即“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需要土豆”。由此可知答案為C。
50.【答案】A。解析:文段主要說的是農民工游離于工會組織之外,權益缺乏有效保護的狀況。故“工會”這一關鍵詞應在正確答案中出現,據此排除B、C項。A、D項的區別在于“權益”與“游離”,由“權益無法得到維護”、“農民工的權益就能夠得到維護”的表述可知,“權益”也是文段關注的重點,故A項比D項更貼切,歸結起來就是“工會應該承擔維護農民工權益的責任”。本題選A。
51.【答案】B。解析:材料談論了社會沖突的作用以及條件。首先說社會沖突的作用是激發、改進和調整,接著筆鋒一轉,以“但是”引出作者談論的重點,即社會沖突作用的發揮,“取決于是在什么樣的問題上發生沖突,以及沖突發生的社會結構”,也就是說,社會沖突是否能起到有利的作用,是有條件限制的,B選項的表述正合題意。
52.【答案】B。解析:文段列舉了企業中存在的種種有關流動資金的做法——無論是投資中的未按比例安排,還是操作中的挪用、減除,其導致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即:使企業自有流動資金出現短缺緊張的局面。B項與此相符,當選。
53.【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介紹了“這里”水土流失、土地貧瘠、旱災頻發的惡劣自然條件,然后指出“盡管”有國家的好政策,不少農民仍然沒有擺脫貧困。顯然,文段想說的便是自然環境的惡劣與農民貧困之間的因果關系。本題答案為C。
54.【答案】A。解析:這段文字由巴西在乙醇應用方面的成功經驗,引出乙醇燃料這一新能源,并通過美國一些風險投資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說明了乙醇燃料在未來的廣闊前景。B項“環保層面更勝一籌”沒有依據,排除。原文說乙醇燃料的應用改變了巴西的經濟結構,使其不再需要進口石油,為其節約了外匯,但這不代表巴西已經“擺脫了對石油的依賴”,排除C。D項“已得到世界范圍內的認同”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排除。因此本題答案為A。
55.【答案】C。解析:文段介紹了有毒物質通過食物鏈在草、兔子、鷹之間的流轉過程,說明了食物鏈中各生物之間的聯系,以及由此導致的累積與放大效應。文段并沒有解釋食物鏈一詞的含義,排除A。文段說的是白頭鷹“面臨滅絕”,而非是“滅絕”,B項本身表述有誤。D項環境對食物鏈的影響文段并未涉及。本題選C。
56.【答案】B。解析:這段文字由如今市場開始青睞手工制品入手,深入分析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文段主要探討的不是手工制品被標上高價是否合理,而是高價的手工制品為什么會備受青睞,即B選項。
57.【答案】B。解析:文段主要論述的是通用申請破產對亞洲汽車企業的影響。文段從兩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釋說明:一是亞洲汽車企業會因此受益;二是規模縮小后的通用將成為亞洲汽車企業一個更難對付的對手。B項完整、準確地概括了這些內容。選項D只提到了其中的一個方面,并且“最難對付”這一說法也不準確。A、C項均未提及通用破產對亞洲汽車企業的影響。
58.【答案】D。解析:A項只是文段的引子,以此引出城市的住房問題,它不是文段論述的重點,排除。文段并未提及住房問題的解決,故排除B。C項說的是“資源的集聚效應和稀缺效應”,未能與城市的住房問題相聯系,過于籠統,排除。本題答案選D。
59.【答案】C。解析:文段中“同時”前后的句子為并列關系,“社會適應性逐漸提高,區分外部自我和內部自我的能力逐漸增強”并不能推出“兒童的自我結構趨向穩定”這個結果,故C項不合文意。
60.【答案】C。解析:⑤句句首出現指示代詞“這”,不能放段首,排除A。⑤句開頭的“這種關系”對應③句句尾的“關系”,故⑤句應緊接③,排除A、B。①句與⑤句形成頂真結構,④、②、⑥分別是對①句“諒解、定勢、求美、求新”心理因素的分析,故順序為⑤①④②⑥,本題選C。
61.【答案】A。解析:③句是看到成熟的向日葵低垂的姿態引發的感想,故應緊接前文,排除B、C。比較A、D兩項,第②句交代對象“我家的這幾株初出茅廬的向日葵”,⑥⑤①④句是對其具體評述,而D項把第②句放入①⑤與⑥④之間顯得語意混亂,故本題答案為A。
62.【答案】D。解析:這段話是對道德的內涵及其辯證關系的闡釋。可先對各句分類:④、②分別是對“道”、“德”內涵的解釋;①、③、⑤、⑥介紹了道與德相符和不符的兩種情況及其后果。由空缺處的標點符號排列可知,②、④應排在前兩句,排除A、C。再由“道德”的排列順序可知,這里應先“道”后“德”,即④應排在②前,由此確定答案為D。
63.【答案】C。解析:這段文字從“將處理群體性事件納入問責制度”入手,進一步闡述了克服群體性事件必須采取的一些措施。A項“問責制度的不足”文中沒有涉及,排除。B項“深層意義”在原文中指的是思考問題的角度,并不是處理群體性事件的價值,排除。D項“在法律框架內解決”的表述是正確的,但不夠全面,文段中還提到“必須允許公民以合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
64.【答案】C。解析:題干引用古詩文并非意在說明讀書觀念的演變或古人讀書的態度,而是為了說明讀書的價值,即“對個人心靈的陶冶”,答案為C。
65.【答案】B。解析:文段先列舉深海物種的兩個特點:生長緩慢和明顯的地方性特征,然后指出這兩個特征造成深海物種一旦受到打擾,便將很快滅絕的事實,由此可見,文段意在表明的是深海物種的生態脆弱性,B項表述正確。A項表述主體為“人類活動”,而文段著重談的是“深海物種的特性”,故A項說法有誤;C項是對材料的簡單列舉;D項“深海保護”范圍過大,文段僅涉及“深海物種”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