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常識判斷 |
第 6 頁:言語理解 |
第 14 頁:數量關系 |
第 16 頁:判斷推理 |
第 23 頁:資料分析 |
第 26 頁:參考答案 |
61.【答案】A。解析:③句是看到成熟的向日葵低垂的姿態引發的感想,故應緊接前文,排除B、C。比較A、D兩項,第②句交代對象“我家的這幾株初出茅廬的向日葵”,⑥⑤①④句是對其具體評述,而D項把第②句放入①⑤與⑥④之間顯得語意混亂,故本題答案為A。
62.【答案】D。解析:這段話是對道德的內涵及其辯證關系的闡釋。可先對各句分類:④、②分別是對“道”、“德”內涵的解釋;①、③、⑤、⑥介紹了道與德相符和不符的兩種情況及其后果。由空缺處的標點符號排列可知,②、④應排在前兩句,排除A、C。再由“道德”的排列順序可知,這里應先“道”后“德”,即④應排在②前,由此確定答案為D。
63.【答案】C。解析:這段文字從“將處理群體性事件納入問責制度”入手,進一步闡述了克服群體性事件必須采取的一些措施。A項“問責制度的不足”文中沒有涉及,排除。B項“深層意義”在原文中指的是思考問題的角度,并不是處理群體性事件的價值,排除。D項“在法律框架內解決”的表述是正確的,但不夠全面,文段中還提到“必須允許公民以合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
64.【答案】C。解析:題干引用古詩文并非意在說明讀書觀念的演變或古人讀書的態度,而是為了說明讀書的價值,即“對個人心靈的陶冶”,答案為C。
65.【答案】B。解析:文段先列舉深海物種的兩個特點:生長緩慢和明顯的地方性特征,然后指出這兩個特征造成深海物種一旦受到打擾,便將很快滅絕的事實,由此可見,文段意在表明的是深海物種的生態脆弱性,B項表述正確。A項表述主體為“人類活動”,而文段著重談的是“深海物種的特性”,故A項說法有誤;C項是對材料的簡單列舉;D項“深海保護”范圍過大,文段僅涉及“深海物種”一方面。
66.【答案】B。解析:每3人發一個蘋果,每5人發一個橘子,所以每15人中就有1人既拿到蘋果又拿到橘子,有10個小朋友蘋果和橘子都拿到,所以小朋友至少有15×(10-1)+1=136人。
67.【答案】C。解析:首先紅球與白球均是相同的,因此不考慮順序,為組合問題。要使紅球各不相鄰,則可使用插空法,將3個紅球插入4個白球所形成的5個空檔中即可,
72.【答案】A。解析:兩人相向運動,經過400÷(3+5)=50秒相遇,之后小明轉身,兩人做追及運動,經過400÷(5-2)=200秒第二次相遇;接著兩人又做相向運動,經過50秒相遇,再做追及運動,經過200秒相遇,以此類推,30次相遇共用30÷2×(50+200)=3750秒,則小明跑了3×3750=11250米。
73.【答案】A。解析:設工程班每小時工作量為1,新兵班支援后每小時的工作量為1×1/2+0.35×2=1.2。一半工程班的人做4小時相當于整個工程班做2小時,減慢2小時,則支援后所作工作量比原計劃提前了(3+2)小時。設支援后做了x小時,則1.2x=x+5,得到x=25。若效率不變,剩下的2/3工程量需要25+4+3=32小時。故原定32÷2/3=48小時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