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 |
第 5 頁:數量關系 |
第 7 頁:圖形推理 |
第 12 頁:資料分析 |
第 15 頁:常識判斷 |
31生活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源泉,這是每一位創作者熟記于心的創作__________。然而在這喧囂浮躁的塵世中,真正能__________萬千誘惑而一頭扎進生活,卻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填人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法則 抵御
B.規則 摒除
C.秘訣 抵抗
D.心得 對抗
參考答案:A
解析:本題從第二空人手,“摒除”、“對抗”與“誘惑”不搭配,排除B、D。再看第一空,“法則”意為.規律,“秘訣”意為不為人知的解決問題的巧妙辦法。由“每一位創作者熟記于心”可知,“秘訣”不恰當。故本題答案為A。
32對生命價值的認同度越高.社會對災難的敏感度就會越高,五年前汶川地震的隱痛未消,所以蘆山地震剛一發生,人們無法判斷災情大小,眾多媒體人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體現的正是媒體的責任和擔當。正是媒體的及時詳細報道,讓災情透明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不能因為事后看起來災情不如汶川地震那么嚴重,就認為輿論反應過度了。
作者想要說明的是:
A.媒體對災情的關注度不應取決于災情的大小
B.蘆山地震災情因媒體的積極跟進而透明
C.媒體對蘆山地震的高度關注來自職業敏感
D.媒體對蘆山地震的反應沒有過度
參考答案:D
解析:文段說明,因為“對生命價值的認同度越高,社會對災難的敏感度就會越高”,所以媒體在面對蘆山地震時,才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對災區進行及時關注和報道。故這種“及時”是出自媒體的責任和擔當,并非對蘆山地震的過度反應。D項是對段末主旨句的準確表述,當選。
33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步繼承了危險的包袱,形成對侵略的嗜好和媚上仇外的習性,這對人類的生存是很不利的。但是我們也學會了同情別人、熱愛子孫后代、渴望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這些是我們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有力武器。人類本性中的哪一方占上風尚無定論。尤其是當我們的眼光、理解力和思想境界只局限于地球時,就更沒有定論了。然而,宇宙的無窮奧秘,還要靠我們去發掘,從宇宙空間觀看地球就無所謂國界。假如地球是一個脆弱的藍色發光體。在群星的輝映下變成一個不顯眼的光點,那么種族主義、宗教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就難以維持了。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惡的本性會阻礙人類的發展
B.宇宙視野能使我們的心胸開闊
C.向外太空擴張將使人的本性不再重要
D.回顧歷史有助于人類獲取更廣闊的視野
參考答案:B
解析:文段說人類的本性中有侵、仇外的惡,也有同情別人、熱愛子孫等的善,當我們的視野局限在地球時,具體哪一方占上風沒有定論;但當我們的視野擴大到宇宙時,種族主義、宗教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就難以維持了。可見,文段意在說明宇宙視野有助于我們開闊心胸。B項與此表述一致,為正確答案。
34孟子有一句話:“山徑之蹊間,介然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品讀這寥寥數字,實在有著豐富的內涵:第一,路與路之間大相徑庭,有的路崎嶇但是向上,有的路方向就是錯的,要確定走什么樣的路并且走對路并不容易,這是__________之惑;第二,路是人在雜草之中不斷行走開辟出來的,不會一蹴而就,必須反復嘗試,__________,以啟山林,這是探索之苦;第三,尋得正確之路后必須堅定走下去,沒有自信就會徘徊不前,半途而廢更是 __________ ,這是堅持之難。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抉擇 飽經風霜 淺嘗輒止
B.決定 披荊斬棘 功虧一簣
C.判斷 風餐露宿 徒勞無功
D.選擇 篳路藍縷 前功盡棄
參考答案:D
解析:“確定走什么樣的路”是一種選擇,第一空不能填“判斷”,排除C。分析可知,第三空所填詞語是對“半途而廢”的結果的闡釋。“淺嘗輒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鉆研。填入此處不合句意,排除A。第二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固定搭配,此處用來形容探索之艱辛。故本題答案選D。第34題筆記
35城市是人類居住生活的場所,它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區的城市顯示出不同的性格,建筑是它物質形象的__________。由于各個城市歷史因循、人文特征、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存在差異,這些城市的建筑風格也就__________。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象征 氣象萬千
B.代表 迥然不同
C.體現 獨樹一幟
D.展示 自成一體
參考答案:B
解析: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第二空。根據前文“由于各個城市歷史因循、人文特征、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存在差異”可知,這些城市的建筑風格應該是差別很大,各不相同。氣象萬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獨樹一幟:比喻制造出獨特的風格、主張。自成一體:在客觀規律的環境下,自然形成的一種風格和流派,或自發形成的一種形式。“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遠,很明顯不一樣。由句意可知,本題選B。
36實體書店生存日益困難,據說和網絡書店的沖擊有些關系:網上買書,一來便宜,二來方便,三來品種廣泛,選擇面廣。面對新的競爭手段,傳統書店反應越來越遲鈍,應對越來越吃力。當然,有時也越來越富有創造力——據說一家全國知名書店附設的咖啡館都開始賣炒菜了。書和茶、咖啡似乎還有點關聯(雖然這關聯多半也還建立在習慣之上,經不起多少理性分析),可是和炒菜放一起,就有點怪異。這不禁使人懷疑,實體書店是不是遲早會消失。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A.解釋實體書店生存日益困難的原因
B.指出實體書店在新的形勢下的創造力
C.比較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的差異
D.分析實體書店當前所面臨的窘迫處境
參考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實體書店生存日益困難,和網絡書店的沖擊有關系.接著說明面對新的競爭手段,實體書店窘境盡顯,并以其所謂的創造力從反面論述其窘境,最后一句又以人們的懷疑——實體書店是不是遲早會消失,再次說明實體書店所面臨的窘境。A、B兩項均是為了說明實體書店的窘境,屬于論據,排除。C項中的“差異”并非文段的重點所在.排除。故本題答案為D。
37我們唯一的地球面積有限,除了那些不適合人居的地域,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剩下的國土已然 __________。越是密集擁擠的地方,污染治理的壓力也越大。而治理污染越是困難,人口反而越發失控。當人口承載量日趨飽和,對環境本來是正常的利用,也漸漸變成了不計后果的__________ 。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捉襟見肘 索取
B.寥寥無幾 掠奪
C.不堪重負 破壞
D.人滿為患 占用
參考答案:A
解析:第一句是說地球面積有限,除了不適合人居住的地域,許多國家剩下的國土已經很少了。第一空應填入一個表示少的詞語,C、D與句意不符,排除。“捉襟見肘”與“寥寥無幾”相比,前者更能形象地表達出資源匱乏的困境,且“掠奪”與“環境”也搭配不當,其常與“資源”搭配。故本題答案為A。
38歐元區永久性救助工具__________歐洲穩定機制規定。救助資金只提供給歐元區成員國政府。當然,受援國政府可以 __________ ,再用這筆錢救助本國銀行,其后果是對銀行業的救助資金最終仍會到政府頭上.導致受援國主權債務增加。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順水推舟 轉嫁
B.因地制宜 轉移
C.因勢利導 轉變
D.就地取材 轉換
參考答案:B
解析:第一空,句意為救助資金只提供給歐元區成員國政府,而受援國政府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再用這筆錢救助本國銀行。“因地制宜”指根據不同地方的基本情況,制定相應的辦法。符合句意。第二空,“轉移”也符合句意。故答案為B。
39__________是我們常常會犯的毛病,走過貧窮和物質短缺年代,進入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對于貧窮的__________更加強烈,物質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矯枉過正 恐慌
B.過猶不及 嫌棄
C.大破大立 排斥
D.見利忘義 漠視
參考答案:A
解析:走過貧窮和物質短缺的年代,進入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后,人們對物質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最后形成的心態正是“矯枉過正”,即在矯正貧困的同時陷入了對物質的過分追求,選A。
40中國人對小說的欣賞習慣,講究的是無巧不成書,__________,也就是不喜歡一般化,而喜歡特殊化。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A.愛看不知道的事情,而不愛看已經清楚知道了的事情
B.愛看新鮮的事情,而不愛看已經清楚知道了的事情
C.不愛看已經清楚知道了的事情,而愛看新鮮的事情
D.不愛看陳舊的事情,而愛看新鮮的事情
參考答案:C
解析:填入橫線處的句子,應該和橫線后的“不喜歡一般化,而喜歡特殊化”的句式相對應.所以,首先可以排除A、B。從文意來看,“中國人對小說的欣賞習慣,講究的是無巧不成書”,“巧’’字體現了事件的偶然性、巧合性,“已經清楚知道了的事情”正好與此相反.不符合中國人的欣賞習慣.它比“陳舊的事情”更符合語境。故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