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央關于開展從優(yōu)秀村干部中考試錄用鄉(xiāng)鎮(zhèn)(街道)機關公務員工作有關精神、公務員錄用有關規(guī)定和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公務員局部署,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公務員局決定,2011年在全市開展從優(yōu)秀村干部中考試錄用鄉(xiāng)鎮(zhèn)(街道)機關公務員工作,并納入2011年全市公務員考試錄用工作一并進行。現就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招錄計劃和職位
此次全市從優(yōu)秀村干部中考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機關公務員3名。其中:鳳臺縣、八公山區(qū)和潘集區(qū)各1名。
二、考錄對象和條件
(一)考錄對象
本縣(區(qū))內任職3年(截止2011年4月30日)的優(yōu)秀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
(二)考錄條件
1、符合《公務員錄用規(guī)定(試行)》第十六條規(guī)定的資格條件;
2、思想政治素質好,品德端正,遵紀守法,廉潔奉公;
3、工作作風扎實,實績突出,群眾公認;
4、具有高中(中專)及以上學歷;
5、年齡為40周歲以下(1971年3月10日以后出生);
符合上述范圍和條件的人員,可以報考本縣(區(qū))行政區(qū)域內的招考職位。
下列人員不得報考:
1、曾因犯罪受到刑事處罰的;
2、任職期間本村發(fā)生重大責任事件的;
3、本人受處分不宜報考的;
4、有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不得錄用為公務員的其他情形的。
三、報名和資格審查
報名時間:2011年3月10日至3月15日每天的9:00至16:00,報名采取現場方式進行。
報名地點和聯系電話:
鳳臺縣委組織部 聯系電話:8681121
八公山區(qū)委組織部 聯系電話:5617710
潘集區(qū)委組織部 聯系電話:4971101
符合報考條件人員到所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領取并填寫《安徽省2011年從優(yōu)秀村干部中考試錄用鄉(xiāng)鎮(zhèn)(街道)機關公務員資格審查表》(可從淮南先鋒網上下載),向鄉(xiāng)鎮(zhèn)(街道)黨委提出個人申請,由鄉(xiāng)鎮(zhèn)(街道)黨委填寫推薦意見并經縣(區(qū))委組織部、縣(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審核后匯總,統一報市委組織部進行資格復審,復審合格的,由縣(區(qū))委組織部通知本人在規(guī)定時間、地點領取準考證,免繳筆試考試費用。
報名截止后,報考確認人數與職位招考計劃數的比例不低于3:1,方可開考,不足規(guī)定開考比例的,經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公務員局核準,取消職位招考或相應減少職位招考計劃數。
四、筆試和面試
筆試和面試試題由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公務員局統一命制,考試由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公務員局統一組織。
筆試時間:2011年4月10日上午9:00—11:00。
筆試主要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和農業(yè)、農村相關專業(yè)知識兩個部分。對任期內獲縣、市、省及以上黨委、政府表彰的報考人員,在筆試成績中分別按1、2、3分分值加分,計入筆試成績。筆試結束后,按招錄職位3:1的比例從高分到低分確定面試人員。
面試時間:與2011年全省公務員考錄的面試同時進行。面試主要測查解決農村基層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面試后,將筆試成績與面試成績按5:5的比例合成考試總成績。同時根據職位招考計劃數,依考試總成績高低順序,按照在招考計劃數上增加1人的原則確定體檢和考察人選。
五、體檢和考察
體檢由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公務員局按照公務員錄用體檢標準統一組織實施。考察由各縣(區(qū))委組織部組織實施。主要考察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工作能力、群眾公認度,重點考察工作實績和廉潔自律情況,并對考察人選進一步進行資格復審。體檢、考察實施后,因各種原因出現職位招考計劃錄用人選缺額的,按考試總成績高低順序依次等額遞補,遞補只進行一次。
六、公示和審批錄用
考察后,各縣(區(qū))黨委根據職位招考計劃數,擇優(yōu)確定擬錄用人選并在本縣(區(qū))和人選所在鄉(xiāng)鎮(zhèn)(街道)、行政村范圍內公示7天。公示無異議或公示結果不影響錄用的,按規(guī)定辦理審批錄用手續(xù)。錄用審批后因各種原因取消錄用的,不再遞補。
此次考試,公務員主管部門不舉辦也不委托任何社會培訓機構舉辦輔導培訓班。
此次考錄的其他有關信息,陸續(xù)登載于安徽先鋒網、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網、安徽省人事考試網、淮南先鋒網,由報考人員查詢。咨詢電話:6678430。
本《公告》由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公務員局負責解釋。
中共淮南市委組織部
淮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淮南市公務員局
二Ο一一年三月四日
相關鏈接: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