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預估
1、目的:
(1)識別服務對象問題的客觀因素:服務對象的背景材料、所處環境;問題發生與持續的時間,為解決問題所做的努力;
(2)識別服務對象問題的主觀因素:服務對象對問題的實際感受;
(3)識別服務對象問題的成因與使問題延續的因素;
(4)識別服務對象與環境中的積極因素:服務對象內外的資源,能力與優勢;
(5)決定提供服務的方式與內容;
2、任務:
(1)了解服務對象存在的問題,問題的性質、成因、程度及其影響
(2)了解服務對象個人生活經歷及行為特征,包含人格特征、能力、優劣勢
(3)了解服務對象與環境互動的狀況,及其對自身問題的認識和改變的功力與能力
(4)了解服務對象對所處的環境系統的狀況,找出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3、預估的基本步驟:
(1)收集資料
個人資料的收集:
個人基本資料:年齡、簡歷、社會地位等;
個人的主觀經驗:服務對象對問題的看法、感受等;
解決問題的動機:是否有不適、希望改變;
生理、情感與智慧的功能發揮:健康水平、情緒管理、認知能力
環境資料的收集:
家庭狀況:家庭成員基本情況、成員的角色與互動、家庭規則、溝通方式、家庭關系、家庭決策
社會環境:社會支持系統、社會網絡環境
資料收集的方法:
①詢問(會談、角色扮演、問卷)
②咨詢(專家、其他工作者)
③觀察(參與、非參與)
④家訪、利用已有資料(轉介資料)
(2)分析和解釋服務對象的資料與問題
①排列次序(順序和重要性對資料進行排序);
②發現問題(識別資料間的關系或形態,發現其邏輯關系);
③識別原因(將那些形成問題或者以緩解問題的因素找出來);
④對服務對象的問題與需要作出解釋;
(3)認定問題
①描述服務對象的問題與需要;
②描述問題是如何發生的及發生的原因;
③描述服務對象的處境及其社會系統的情況;
④探究服務對象問題得不到解決的原因;
⑤描述服務對象系統的發展階段;
⑥描述并鑒定服務對象系統的資源狀況。
(4)撰寫預估報告:
報告應注意的問題:確定讀者、確定使用材料、有意義、事實與判斷分開、語言簡潔;
評估報告的結構:基本資料和事實、專業判斷;
4、主要方法:
(1)社會歷史報告;
(2)家庭結構圖;
(3)社會生態系統圖;
(4)社會網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