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20號:
在美國,整個節(jié)奏是緊張的,而在這里卻令人感到松弛、心曠神怡①。早上起來,我沿著河邊散步,在柔和的陽光下,看到一群群大學生開始從宿舍里走向課堂。他們和她們背著鼓鼓囊囊的書包,穿著米色和紅色的夾克衫,匆匆地走著,碰到面時,總是笑容可掬的輕輕的道一聲:“早上好!”
愛阿華的五萬多人口中,有三萬大學生,像我這樣五十多歲的人在街上就很少看到。這是一個充滿著青春氣息的城市,這里很少看到西裝革履衣冠楚楚的男人,也很少看到濃妝艷抹華服盛裝的女人,這里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穿著②打扮③都很質樸,襯衫、夾克、牛仔褲,但樸素的服裝并不能掩蓋住他們青春的美。
聶華苓在飛機上告訴我:“愛阿華的女大學生們的美麗是出眾的,他們一個個都長得苗條豐滿,特別是皮膚都是粉紅顏色,一個個都像奶油捏成的一樣,看了會使人吃驚的!”來到愛阿華后,我雖然沒有達到吃驚的程度,但我感到用“奶油捏成”這個比喻已經不夠了,她們比“奶油”更美,特別是閃耀在他們笑靨④上的//青春光澤,在早晨的陽光下,使你分不清到底是陽光抑或是“艷若桃李”的青春光輝。
在愛阿華,使人感到既老又年輕。老是因為生活在年輕人中間比較而言;年輕是因為整個城市的青春氣息的感染,哪怕你是華發(fā)蒼顏,你會不自覺的丟棄手杖,你會也想穿上一件夾克衫。特別是走路的時候,你會感到兩條腿開始矯健有力,變成了年輕人的步伐。
(節(jié)選自李準《充滿青春氣息的小城》)
語音提示
①心曠神怡 xīnkuàngshényí ②穿著chuānzhu③打扮dǎban④笑靨 xiàoyè
作品21號:
我1913年出生在浙江紹興母親家中,九個月時被母親帶到北京。我的父親錢玄同,那時是中學國文教員。他從三歲就被祖父強迫①著站在書架前認字背書,因此雙腿的腳力終身比較弱。母親受過中等教育,對于家務負起全部責任。她既是慈母又對我管教很嚴,要我經常做些家務勞動,生活要求自理,不亂花錢,同時非常注意我的營養(yǎng)和健康。
從我有記憶時開始,就看到父親經常晚上在一對白蠟燭光下看書,編講義,寫文章到深夜。他那時擔任北京高等師范教授兼在北京大學任教。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聘請陳獨秀為文科學長②,又請了一批有進步思想的教授,其中包括胡適、劉復、審尹默、李大釗和父親等。陳獨秀是《新青年》雜志的創(chuàng)辦人,他們經常課余聚在一起討論新文化運動中的問題,研究如何向封建舊勢力舊習慣作斗爭。1917年,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的文章中提出,推倒貴族文學,建設國民文學;推倒古典文學,建設寫實文學;推倒山林文學,建設社會文學。他主張“改良中國文學,以白話為文學正宗”等。父親是積極贊成和擁護的,并且主張用質樸的文章表達自己的思想或//直敘外界事物,自己如何想就如何寫,不需要去套一定的格式。同時他還從他所專長的文字學角度出發(fā),提倡注音字母、國語羅馬字和簡體字等。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導致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1919年,我入小學的時候,讀的是“人、手、足、刀、尺”和注音字母,父親還為我訂了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朋友》和《兒童世界》,作為課外讀物。他很關心我們兄弟們的教育和成長,他的“學以致用”的教導,對我一生有重大影響。
(節(jié)選自錢三強《我的青少年時代》)
語音提示
①強迫 qiángpò ②學長 xuézhǎng
作品22號:
那是個深秋時節(jié),剛剛下過一場蒙蒙小雨,天色將暮,人在戶外,臉頰和雙手都感到微微涼意。我才辦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條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邊,蜿蜒①又清亮,緩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著一些垂柳;右邊是一面石砌②的高墻,不知當年是哪家豪門顯貴的宅院。這石墻很長,向前延長很遠。院內一些老楊樹把它巨大的傘狀的樹冠③伸出墻來。樹上的葉子正在脫落,地上積了厚厚一層,樹上掛的不多。顯然無風,不時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葉子,自己脫開枝干,從半空中打著各式各樣旋兒④忽悠悠落下來,落在地上的葉子中間,立時混在一起,分不開來。大樹也就立刻顯得輕松一些似的。我踏著這落葉走,忽然發(fā)現(xiàn)一片葉子,異常顯眼,它比一般葉子稍小,嶄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葉。可惜它生不逢時,沒有長足、脹滿它每一個生命的細胞,散盡它的汁液與幽香,就早早隨同老葉一同飄落。可是,大自然已經不可逆地到了落葉時節(jié),誰又管它這一片無足輕重的葉子呢!我看見,這涂了一層蠟似的⑤翠綠的葉面上汪著幾滴晶亮的水珠,興許是剛才的雨滴,卻正像它無以言傳的傷心的淚。它多么熱愛這樹//上的生活———風里的喧嘩,雨里的喧鬧,陽光里閃動的光華,它多么期望在這樹上多多流連一刻。生活,盡管給生命許許多多折磨、苦澀、煩惱、欺騙和不幸,誰愿意丟棄它?甚至依舊甘心把一切奉獻給它。生活,你拿什么償還一切生命對你的奉獻?永遠是希望嗎?
(節(jié)選自馮驥才《感覺》)
語音提示
①蜿蜒wānyán ②砌qì ③樹冠 guān ④旋兒xuánr⑤似的shìde
作品23號:
1936年7月,我們紅四方面軍過草地。經過半個月的長途跋涉,來到了水旱相連的邊緣地帶。
在一個晴朗的下午,總部和黨校的同志剛做完宿營準備工作,朱總司令來了。
總司令身穿打了不少補丁的灰色粗布軍服,腳穿一雙草鞋,背著一個斗笠①和一個公文包,拄著一根棍子,棍子的兩頭已經磨的溜光圓滑。為了黨的事業(yè)日夜操勞,加上長征途中的艱苦生活,總司令比過去顯得黑瘦,額上的皺紋也比過去深了,密了。
總司令站在一個草坪上,邊喊邊招手:同志們快來呀,告訴你們幾個好消息。
一霎②時,這喊聲就把大家吸引到草坪的四周來了。總司令看了看面前的人群,興奮③的說:第一個好消息,毛主席領導的北上紅軍和陜北的紅軍打了大勝仗啦!總司令把“大勝仗”三個字拉得長長的,加重了語氣。人群沸騰起來,掌聲和歡呼聲經久不息。總司令也激動得和大家一道使勁地鼓掌。接著,總司令又報告了兩個好消息:我們已經渡過了最艱難的水草地,而且有了一條牦牛④。
“牦牛”很多人驚喜的叫起來。在這個渺無人煙⑤的草地上,哪來的牦牛呢?經過總司令的解釋,才知道是先頭部隊送給我們的。最//近一個星期,我們每天兩餐,每餐只有二兩左右的炒面泡水充饑,再過幾天,二兩炒面也會發(fā)生困難。現(xiàn)在居然有了一條牦牛,怎么不叫人高興呢?“把牦牛殺了,美美的吃一頓。”我們都這樣想。
(節(jié)選自劉堅《草地晚餐》)
語音提示
①斗笠 dǒulì ②霎 shà ③興奮 xīngfèn ④牦牛máoniú ⑤渺無人煙miǎowúrényān
作品24號:
上古的游牧民族在遼闊的原野上放牧、遷徙①,那時既沒有地圖又沒有指南針,他們怎樣辨別方向呢?靠的是觀察空中的星星。上古的農業(yè)民族從事耕作,他們怎樣確定播種和收獲的季節(jié)和時令?靠的是觀察群星出沒時間的變化。古代的漁民和水手在汪洋大海中前進,他們怎樣為自己導航?靠的是辨認星空。他們又怎樣知道潮水漲落的時間?靠的是觀察月亮的盈虧圓缺……于是,大約在6000年前,天文學就悄然②萌芽、誕生了。它是自然科學中最古老的學科之一,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
天文學是一門基礎科學,它使人類了解自然、認識宇宙。天文學中提出的各種問題,促進了其他許多學科的發(fā)展。例如,行星為什么環(huán)繞太陽旋轉③,他們?yōu)槭裁醇炔粫舻教柹希植粫艿絼e的地方去?三百多年前,偉大的英國科學家牛頓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他的整個力學體系。如今,交通、建筑、水利、采礦、軍事、科研,什么地方離開了力學計算呢?
又如,天文學和數(shù)學也總是形影不離。數(shù)學中最基本的概念“角度”,首先就是在上古的天文觀測中漸漸形成的。隨著//天文學的發(fā)展,它所需要的數(shù)學也越來越深奧,越來越復雜,這樣就促進了數(shù)學的發(fā)展。請看,歷史上一些最著名的科學家,如祖沖之、郭守敬、牛頓、拉格朗日、高斯、拉普拉斯、龐加萊等,不就既是數(shù)學家又是天文學家嗎?
(節(jié)選自卞旈麟《夢天集》)
語音提示
①遷徙 qiānxǐ ②旋轉 xuánzhuǎn ③悄然qiǎorán
相關推薦:普通話水平測試考試說話例文:思想的聲音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