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學習動機概述 |
第 2 頁: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 |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
一、強化理論(略)
二、需要屢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動機領域中的體現,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這一理論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層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
三、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愿望或趨勢。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獲取成就,所以他們會選擇有所成就的任務,而成功概率為50%的任務是他們最有可能選擇的,避免失敗者則傾向于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如果成功的幾率大約是50%時,他們會回避這項任務。
四、成敗歸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并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他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和外界環境。如果將此三維度和六因素結合起來,就可組成如下表所示的歸因模式。(單)由于歸困理論是從結果來闡述行為動機的,因此它的理論價值與實際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動發生的因果關系;二是有助于根據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推斷個體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從特定的學習行為及其結果來預測個體在某種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學習行為。正因為如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歸因理論來了解學習動機,對于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提高其學習效果,也會產生一定的作用。(簡)
成就動機的歸因模式
五、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已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在人們獲得了相應的知識、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為學習行為的決定因素。
班杜拉指出,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
把成功的經驗歸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運氣、難度等)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于內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