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5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匯總
課程理論流派
一、學科中心課程論
學科中心課程是以文化遺產和科學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各門學科最傳統的課程形態的總稱,是指分別從各門科學中選擇適合學生發展階段的內容,組成不同的學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邏輯和系統獨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順序、學習時數和期限。它源于中國古代的“六,藝”和西方的“七藝”。后來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百科全書式的學科課程,德國的赫爾巴特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設置不同的學科課程,英國的社會學家、教育家斯賓塞從“教育是為完美的生活做準備”的觀點出發提出了實用性的學科課程,美國的課程論專家博比特和查特斯分別用“活動分析法”和“工作分析法”開發了一系列學科課程,布魯納提出強調學科結構的學科課程。
學科中心課程論的優點是:
(1)根據學科組織起來的教材,能夠教人系統地掌握文化遺產;
(2)有條理地學習合乎邏輯組織起來的教材,能充分發展人的智力;
(3)把一定的知識、技術的基本要素有組織地傳授和教導,符合教育任務的要求;
(4)課程的構成比較簡單,易于評價。
它的主要缺點是:
(1)由于教材注重學科的邏輯系統性,學習時往往偏重記憶而忽視理解;
(2)偏重學科知識結果的傳授,而忽視獲得知識的方法和過程的教學。這樣,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因學科較多,對學生來說,難以將學習的知識進行綜合與統一;
(4)教學方法劃一,難以實施區別化教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