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教學應變技能的方法及策略
【教學應變的方法】
教師學習應變技能必須掌握一些教學應變的方法。
(一)因勢利導法
所謂因勢利導,就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特點,利用并調動積極因素,循循善誘,使學生揚長避短,健康成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勢利導,轉不利因素為積極因素,推動課堂教學向前進行。教師案例如下∶
一位教師上課時,發現某學生看小說,就提問,可這個學生站起來嘻皮笑臉地說∶“這個問題嘛,我可以給全班開個講座了。”全班哄堂大笑。這時教師沉著地說∶
“好呀!正好教學計劃中有個專題討論,下周進行,你作中心發言。”那個學生一下子泄了氣。課后為了下周的發言,他查找了許多資料,作了充分準備,發言時效果很好。教師表揚了他,他也公開向老師道歉。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突發事件的發生,使課堂陷入被動,這時可想辦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因勢利導,把出現的事情與教學聯系起來,扭轉被動局面,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學案例如下∶
在作演示實驗時,由于客觀原因實驗不成功或出現結果異常,學生議論紛紛,這時教師可馬上話鋒一轉,叫學生回答實驗為什么不成功,這樣可引導學生從反應的原理、實驗裝置設計、試劑的選擇以及條件的控制等方面進行思考和分析,同樣可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有些偶發事件雖與課堂內容無關,但教師可以肯定其積極的一面,引導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
(二)移花接木法,也稱話題轉移法
把課堂上發生的意外枝節,巧妙地嫁接在教學的主干上,這也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應變藝術。教學案例如下∶
一教師在講《三衢道中》這首詩的“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時,一男生忘乎所以地學著黃鸝叫了兩聲,引起課堂一陣騷動。這位教師見了,坦然一笑說∶“某同學情不自禁地學起了鳥叫。這是因為受詩中描寫的環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啊!可見黃鸝的嗚叫,對渲染環境、表達詩人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大家想想,在這黃鸝的叫聲中,在左右綠蔭相映的山道上,詩人會產生怎樣的心情呢?”由于嫁接自然巧妙,不僅氣氛很快緩和下來,而且同時讓學生領會到∶在此情此景之中,詩人行走在三衢道上,不由得產生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
(三)問題轉移法,也稱“踢皮球”法
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隨時可能出現。當今科技文化迅猛發展,中小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反應靈敏、喜歡分析、善于思考,因而會提出一些很特別的問題,完全在意料之外,有的甚至老師也一時難以回答。這時就可以利用問題轉移法,把學生踢過來的球再踢給學生,也即把所提問題轉移給全班同學或其他同學,這樣既可以給教師提供思考的時間,同時也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可以采用討論法或其他方法,師生共同合作拿出正確的答案。教學案例如下∶有位老師上小語三冊《朱德的扁擔》一課,當教師講到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擔上刻下“朱德記”三個字,戰士們更加愛戴總司令,都不好意思再奪他的扁擔時,全班同學對革命領袖的崇敬之情,被這位滿懷激情的講述推向了高潮。這時,一只胖乎乎的小手高舉起,一個有趣的問題立刻蹦了出來∶“老師,那時人們很窮,讀不起書,怎么記得‘朱德記,三個字呢”?教師沒有思想準備,不能立即作答,卻又巧妙地把這個問題拋給孩子們∶“是呀,誰能答出這個問題呢?”好一個“是呀”,有驚訝,有肯定、有贊賞、有對全體兒童思維的激發。全班學生乃至聽課的人都隨著教師的反問陷入了深思。在兒重的心目中,解放前窮人不能上學,這是肯定的;不上學又怎么能識字呢?怎么能認識朱德的扁擔呢?對一般小學生來說,這一連串的推理是很自然的。然而,廣泛的課外閱讀、豐富的現實生活終于給孩子們打開了智慧之門,回答問題的小手一個接一個的舉起來,“他們讀過函授學校。”一個孩子用現代生活中的語句解釋。“方向想對了,但說法不對”。精明的教師既作了肯定,又作了否定。“辦掃盲學校。”另一個孩子的答案與故事發生的年代靠近了些,老師繼續啟發學生思考。“解放區辦農民夜校”,“紅軍叔叔一邊打仗,一邊學文化”。孩子們終于得出最滿意的答案。
(四)堵導變通法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點撥誘導,講究導的藝術,又要注重堵漏塞流,強化堵的機智,提高課堂效益。堵即控制,控制學生的思維,使其納入正常的軌道。要知道,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有許多與課堂教學聯系不大甚至毫無關系的問題的出現,使的課堂教學散亂蕪雜,如不及時堵住這種流向,課堂教學就不能正常展開。教學案例如下∶有位年輕的女教師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當講到“美女蛇”的時候,一個男生舉手發問∶“老師,世上有沒有美男蛇?”說完,他還得意地看了看同學們,引起了哄堂大笑。女教師沉思片刻,說∶“這個同學天真好奇,問得有趣;但他問的思路不對,照此下去,可以問,有沒有丑女蛇和丑男蛇呢?要知道,作者的思路是在‘美女,和‘蛇,的對比上,‘美女,是指她迷人的外表,‘蛇’是其害人的本質,‘美女蛇,比喻披著畫皮的壞人……”這位女教師沒有因為學生的哄笑而影響自己的情緒,更沒有因為那位男生的提問對自己不尊重而反感,而是因勢利導,從現象到本質引導學生思考,把學生的思路拉回到正軌,既穩定了課堂教學秩序,又指導學生理解了“美女蛇”的寓意。這樣處理十分得體,體現了教師機敏而靈活的教學藝術。
(五)巧妙暗示法
課堂上出現偶發事件有時候是難免的,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尋求妥善的解決辦法。暗示法便是其中的一種。教學案例如下∶在講述政治課中的“正確認識權利與自由的關系”時,課堂上有個學生在抽煙,吸引了許多學生的注意力。為了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來,教師說∶“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有抽煙的自由,而有的人卻會因抽煙而受到處分,這是為什么呢?”不僅成功地警告了抽煙的學生,而且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轉移過來了,使得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來討論這個問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六)幽默調侃法
幽默可以幫助教師更靈活更巧妙地實現教學、教育的意圖,學生也普遍歡迎富于幽默感的老師,課堂上適度進行幽默調侃,是喚起學生注意,避免發生分心的有效方法。教學案例如下∶對個別上課分心的學生,以一句“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唯有一心不可二用”、“春風吹得書生醉,莫把課堂當睡堂”、“春眠不覺曉,教室有睡鳥”的話,提醒他們注意。有幾個學生在政治課上打瞌睡,周圍還有幾個學生看著發笑。老師這樣問到∶“同學們,有誰知道?‘垂簾聽政,是什么意思嗎”?學生回答完之后,老師接著說∶“是不是閉著眼睛聽政治課也叫‘垂簾聽政”,?引得全班轟堂大笑,瞌睡的學生完全清醒了。有位教師給少年犯上課,上講臺時不小心摔了一躥,引起全班哄堂大笑。這位教師慢條斯理站起身,笑嘻嘻地說∶“同學們看到了,這就是我給你們上的第一課∶一個人可能摔倒,而仍然可以再站起來。”他這急中生智的一句自我解嘲,當即使“倒彩”變成了滿堂喝彩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