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應變的方法】
教師學習應變技能必須掌握一些教學應變的方法。
(一)冷靜處理法
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學生不愿學習,甚至與教師頂撞的現象。在老師活動中,也常常遇到一些突發事件。這時,教師的應變藝術就表現在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緒的激動、冷靜地審時度勢,胸有成竹地尋求妥當適度的解決方法。教學案例如下∶一位年輕教師接班的第二天,他上課,未走進教室,只聽見里邊亂哄哄的。他走進教室,發現黑板上畫了他的漫畫,并在旁邊加注∶“不準擦掉”。老師明明知道是學生侮辱自己,但他仍然冷靜說∶畫畫的同學很有想象力,畫也切合人物的個性特點。做教師的一靠嘴,傳授知識;二靠耳朵傾聽同學的真知灼見;三靠眼睛,觀察學生心靈的秘密。所以畫的作者,把這三種器官畫得都挺大的。我建議課余時間,這位同學多向美術老師請教,一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我們現在是語文課,是不是先擦掉上課?至此,同學們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老師這樣做,不僅教育了學生,也平息了一場風波,胸有成竹地把突發事情轉入了正常的教學軌道。反之,如果不能冷靜、理智地控制自己,對學生訓斥一番,效果一定不理想。
(二)巧補失誤法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某些失誤不足為怪,關鍵在出現失誤后能巧補,不致造成課堂損失。教學案例如下∶有位教師在以《別了,我愛的中國》一課參賽時,因課前思想包袱重,板書課題時漏掉了“愛”字。當分析完第一段回扣課題時,才發現缺了“題眼”,此時,他反而鎮靜下來,用紅筆在一旁寫了一個格外大的“愛”添到題目中,巧妙地補救收到了出乎預料的“歪打正著”效應。巧補失誤是坦誠相見,拙中見巧,真錯實補,以真實的手段和扎實的知識迅速彌補疏漏、匡正謬誤。
(三)以靜制動法
面對課堂上偶然出現的騷動混亂,教師切忌怒發沖冠、暴跳如雷,而應頭腦冷靜,以靜制動。教學案例如下∶一位教師去上課時,剛走到教室門口,冷不防從鬧哄哄的教室里飛出一球,打在教師身上,正在同學們伸舌縮頸等待著一塊暴風雨的時候,這位教師卻走上講臺幽默風趣地說∶“好球!”停了片刻,他又改變語氣,嚴肅地對大家說∶“不過,要想練射門的基本功,還得上操場去。以后誰要是在教室里踢球,我可要出示黃牌警告了!睅拙湓挘粌H教室里的氣氛很快緩和下來,那位肇事者也羞澀地低下了頭。
(四)將錯就錯法
教師把課堂教學中的出現的錯誤或失誤變成教學資源加以利用的方法。這種方法往往在學生不知不覺中,教師既彌補了自身的失誤,又達到了教學目的。教學案例如下∶一位數學老師講例題時,因為板書有誤,導致答案不合理,他已經意識到出了差錯,但是不慌不忙地問學生們∶“同學們,這個答案合理嗎?”有一學生回答∶“不合理!苯處熥穯枴谩澳敲村e在哪里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接下來教師在黑板的另一側寫下“正解”兩字,學生還以為老師在進行錯解分析呢。在適當的時候,教師面對失誤要急中生智、將錯就錯,實現錯中悟、悟中得的教學效果。
(五)討論共答法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本節課上課內容有密切關系,教師可以把問題還給學生,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討論。教學案例如下∶在講“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時,有學生會問“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留學生出國后不愿歸國呢”?或者會問“中國周邊的新加坡、韓國及臺灣地區、香港地區都是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可經濟發展比中國更快,這是為什么呢?”對此,教師不回答是不行的,教師可有意識地組織學生一起討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作歸納,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六)聯系遷移法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利用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與外在的相似性,轉移學生的注意力,進而處理出現的教學問題。教學案例如下∶某老師一走上講臺,同學們突然大笑起來。一位女生告訴他,他衣服上的扣子扣錯了。學生們在哄笑。教師瞪大眼睛看著大家,打量自己,發現自己扣錯了扣子,重扣。“同學們,你們別笑,我是有理由的!第一,我起床時想心事,一直在琢磨這堂課怎么上。第二,我們班有位同學運用數學公式總是張冠李戴,他不是比我更好笑嗎?你們只笑我一個,不公平。”同學們又笑開了。“盡管我很委屈,但我還是要向大家承認錯誤。通過這事兒,我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就是心無二用。做事專心致志才不會出錯。我向大家保證,今后決不扣錯扣子!你們呢?那位愛張冠李戴的同學呢?”大家不再做聲,課堂氣氛變得嚴肅起來。教師巧妙地將自己扣錯了鈕扣與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張冠李戴聯系起來,在自我批評中同時教育了學生,學生由先前的嬉笑變得神情嚴肅,做好了專心致志學習數學的心理準備。這樣就變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了。
(七)順水推舟法
順水推舟法是指教師面對突發事件時,不是依照自己的原先設計,而是順著學生的情況,以新的教學思路展開或推進教學的方法。教學案例如下∶有位外語教師在教cook(公雞)一詞時,有個學生突然怪聲怪調地說∶“有沒有母雞呀?”頓時,全班一片喧嘩。教師平靜地說∶“有,不僅有母雞,還有小雞這個單詞!苯又灰恢v解,并表揚了那位學生好學好問,但也批評了他說話的態度。這樣機智的處理,既沒有干擾正常教學,還使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受到了教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