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職業理念
第三節 教師觀
命題點1:教師的含義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這是我國《教師法》對我國教師的法定含義、地位作用的規定。對于法律上教師的概念,應從以下兩方面來理解。
首先,教師是一類“專業人員”。這是從教師的職業劃分上來界定“教師”的。“專業人員”是指具有某種專業知識、技能,經政府部門認定許可,從事某種專業活動的人員。
其次,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這是教師與其他專業人員的根本區別所在。所謂“履行教育教學職責”,是指直接從事對青少年進行教育教學、提高他們素質的活動,承擔著教育教學工作職責,這是教師最本質的特征。如果教師沒有履行或者沒有很好地履行其教育教學職責,就是教師作為承擔專業職責的人員的失職行為。
命題點2:教師職業的專業性
教師職業屬于一種專業,教師是專業人員。這是教師職業的基本素質。根據專業的標準,教師職業的專業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專業功能與專業倫理
教師是為社會服務的,是培養人的人。教師的專業工作是為社會為人類謀利益的社會活動。中小學教育主要是一種社會公益事業,不是為了經濟的利益,因此,中小學教師這種職業的功能表現在:首先,是讓人人都實現其受教育的權利,促進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要遵循有教無類的原則:其次,它通過培養人才使社會的文化得以傳承,使社會更加文明進步。從事這種職業的人,應該認識到它的社會意義,具有這樣的一種職業的意識和自覺,努力通過自己的實踐來體現這種社會意義和價值。要體現教師工作的社會意義,就需要教師遵守專業倫理,許多國家都有教師職業道德規定,我國也有《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有的國家或地方還有《教師誓詞》,以此來提醒教師的一言一行。
2.專業訓練和資格
一名教師要經過比較長時間的專業訓練來掌握專業知識技能,這種訓練通常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或師范教育來進行。此外,他要經過一定的考核,并取得這種證書,才有從事教師工作的資格。
當然各國對教師取得資格證書的標準和要求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是由于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造成的。比如,美國1987年還成立過國家專業教師標準委員會,制定專業教師的專業標準——《教師應該知道什么,應該能做什么》,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應知應會”。
3.專業知識和技能
從事教育工作需要許多專業知識技能,這也是教師專業訓I練的基礎。關于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一般認為,有兩個特點。首先,是雙專業性或復合性,即教師有兩個專業:一是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比如,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等;另一個是教育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教育技術學等知識和口語表達、課堂組織、學生觀察、心理輔導、活動組織、教育科研等技能。其次,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有技藝性、經驗性,我們平時說,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學是一種藝術等都說明了這個特點。
4.專業自主
指教師對自己專業范圍內的事情有自主權,能夠負責處理。也就是說,有自己的專業權利。我國《教師法》對教師的權利做過規定,比如教育教學權、評定權、參與管理權等。教師擁有專業權利的原因,是由于受過專業訓練,使其有能力獨立自主地處理專業范圍內的事情,這些事情包括對教材的處理、對教育方法的選擇、對學生的觀察了解、對教育結果的反饋等。另一方面,為了體現這種工作的專業性,學校在制度上也應該保證這種自主權,而不應該過多干涉業務范圍內的事情。教師在自主處理這些事情時,應該遵循專業的要求,符合教育科學的規律和藝術。僅當違反這些要求時,學校才應該予以干涉。
5.專業地位
教師的專業地位是指教師在社會各行業中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政治待遇的高低。總體上說,教師在社會上比較受尊重,這主要是因為其工作的性質和意義所決定的。我國古代有“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足以說明這一點。但是,教師的經濟地位,在專業人員中是相對比較低的,這在世界上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我國《教師法》第六章對教師的待遇做出了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該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此外,還規定了教齡津貼、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從教補貼、住房、醫療、退休等多方面的待遇。
6.專業組織或專業團體
專業組織一般是指行業協會。在1955年世界教學專業組織集會上,就強調建立完善的教師專業組織。現在許多國家都有教師的專業組織。在美國,有全美教育協會(NEA)、全美教師聯盟(AFT)、全美教育榮譽協會(IHSIE)等,英國有全國教師聯盟(NUT),我國有中國教育學
會(CES)、全國教師工會等組織。這些專業組織的功能,就是要代表教師的利益,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教育學術和專業的發展,加強教師的聯系與聯合,對專業領域的成就予以表彰,確立專業協會的準則和規范等,最終推進國家教育的發展。它的活動范疇主要包括:出版、研究、教師權利維護、公共關系、立法、促進專業發展、改善工作環境和教師福利等。教師專業化,應該致力于建立更加緊密、更加統一的組織。
命題點3:教師勞動的特點
教師勞動是一種腦力勞動,這種勞動與生產勞動、其他職業的腦力勞動都有所不同。其本質特點是一種精神生產勞動,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勞動。具體特點表現在:
1.勞動對象的復雜性
教師勞動的對象有兩種:一是知識和文化,其直接的載體是教材,教師要研究教材、補充材料、加工知識,通過這些過程形成自己的教案:二是學生,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進行思想教育,與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而學生的情況和個性有很大的差異,教師不能采取簡單的、一樣的方法對待所有的學生,這決定了教師的勞動是復雜的、需要有創造性的。
2.勞動手段的主體性
教師勞動的手段,不像生產勞動那樣借助工具和機器,教師勞動雖然也要借助于黑板、粉筆、教材、教具和多媒體設備等物質手段,但最主要的是教師自身的知識和行為。教師通過言傳身教,用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去影響學生。“名師出高徒”說明了教師自身的素養對教育效果的決定性作用。
3.勞動時間的延續性
教師勞動的時間具有兩個特點:一是由于工作量比較重,總的工作時間沒有固定的長度,教師常常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時間來思考、備課、批改作業、寫作;二是在學校的工作又有準確的作息時間,教師必須按作息時間上課,組織其他活動。
4.勞動成果的精神性
教師勞動的成果是學生的發展,是知識的增長、能力的提高、品德的完善,總之是精神性的成果。由于學生的素質是內在的,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學生的外在行為和外顯化的行為表現來進行觀察、考核,以判斷學生素質形成的情況。學科考試是一種基本的檢查勞動成果的方式,但不能只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來判斷教學成果。
5.勞動空間的室內性
教師勞動的空間主要在室內,大體是“三室”:教室、辦公室、會議室。教室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的主要場所,作為學習場所,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把教室設計得豐富、美觀、整潔、有文化性。辦公室通常按學科或者年級組劃分,相同學科的教師,或一個年級組的教師在一個辦公室里,這樣便于交流和研究工作,但往往由于人比較多,加上學生的來往,有時會比較吵鬧,這就需要教師們自己維護相對安靜的環境。會議室則是教師參加各種會議的地方。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證《中學綜合素質》沖刺卷匯總 | 《中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