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問題:如果某天沒有了電,我們的世界會變成什么樣?引導學生發言,認識到電的重要性,進而對電的發現產生疑問,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
1.教師展示相關史料,要求同學結合教材說一說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開始的?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供了制造發電機的基本原理。1866年,德意志西門子研制出發電機。到70年代,發電機進入生產領域,電力逐步取代蒸汽機,成為工廠機器的主要動力,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教師介紹:由于電力取代了蒸汽成為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動力,推動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我們把以電力為主要動力引發的革命,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1.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哪些領域呢?
學生閱讀教材可以得到:電的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發明與使用。
2.電燈的發明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家家戶戶使用的電燈是由誰發明的?它是如何被發明的?請同學們認真觀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紀錄片,進行總結。
學生觀看之后自由發言,最后教師總結:電燈是由愛迪生發明的。自從電出現以后,很多人都想用電來照明,但電燈壽命都不長,愛迪生和他的助手們廢寢忘食,試驗過從世界各地找來的1600種耐熱材料、6000種植物纖維,才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終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熾燈。
3.教師順勢進行情感教育:只要肯付出努力,每個人都會成功,因此我們也要積極拼搏,勇于奮斗,開拓創新,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成功和輝煌。
4.教師提問: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交通工具的動力有哪些新突破?有哪些新成果呢?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是蒸汽機,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動力是內燃機。
成果:(1)1885年,德國的卡爾本茨試制汽車成功,經過不斷改進,成為一種大眾化的交通工具;(2)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經過不斷努力,終于制成飛機。
5.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究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后,師生總結: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使人類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電器產品深入到生產生活多個領域;汽車和飛機的發明和使用,促進交通運輸事業更大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引起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建構知識體系來結束本堂課,強化學習效果。
作業:搜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舉辦一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展。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述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參考答案】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工業產生(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出現)。
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
(2)第二次工業革命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2.歷史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參考答案】
(1)講述法;教師運用口語向學生傳授知識。
(2)圖示法;簡稱圖示法,就是用簡明的文字、字母、數字、表格、符號等表示歷史事實或歷史概念。
(3)問答法;通過教師的語言逐步引導學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