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初中歷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8日 江蘇省淮安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內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這樣,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農業獲得大豐收,產量比上年增產六倍多。這種建立生產責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隨后,在中央指導下,農村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3.基本要求:
(1)請在10分鐘內完成試講內容。
(2)教學過程中利用視頻材料進行講解。
(3)有必要的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
1.談一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意義。
2.簡述在歷史課堂中使用直觀教具的作用。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國由于受到十年文革的影響,政治和經濟發展受到了巨大破壞。視頻觀看完后,教師提問學生當時中國是什么樣的國情?
學生回答貧窮落后,教師再次播放視頻,展示新中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通過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后提問學生:那么中國之所以取得如此舉世矚目的改革成就究竟原因在哪里呢?又是從哪里突破的呢?以此進入本課的新課講授環節。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介紹: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了解到中共在探索階段缺乏經驗,出現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等違背客觀規律的政策路線。
教師展示相關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當時農民的生產情況。
圖一:肥豬賽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殺一口,足夠吃半年
圖二:一個蘿卜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
教師提問: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真的見過這么大的豬和蘿卜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次提問:這樣的錯誤指導思想對我們的農業發展有什么危害呢?(違背自然規律,糧食歉收,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教師總結:當時的農業生產不遵循自然生產規律的發展,同時當時實行人民公社化運動,大家同吃大鍋飯,造成干多干少一個樣的現象。農民缺少自主生產權,造成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過渡語:那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當時的黨和政府又出臺了什么樣的政策呢?
(二)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教師介紹:1978年安徽一些地區遭受大旱,糧食歉收。農民沒有存糧,導致許多農民成群結隊的出門討飯。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小崗村實行包產到戶的制度。那么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看一下通過包產到戶的政策有沒有解決當時嚴重的饑荒問題呢?
視頻播放完后,組織學生討論:實行包產到戶有沒有解決當時的饑荒問題?為什么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生產大大發展了?
學生討論回答問題后,師生總結:包產到戶的政策不僅解決了農民的生存溫飽問題,同時還交夠了國家要求的公糧。同時這種制度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而使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教師介紹:當時中共正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號召人民將重心放到經濟建設當中來,安徽小崗村的這一成功的實踐得到了中央的重視,這一做法也在全國推廣開來,這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教師提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只是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如何才能提高農民的收入使農民達到富裕的水平呢?帶著這個問題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師生總結:除了實行包產到戶之外在農村還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大大的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梳理本課的知識點,讓學生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一個總體上的認識。
作業:觀看介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相關紀錄片。
【板書設計】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一)背景
(二)內容
1.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2.鄉鎮企業
【答辯題目解析】
1.談一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意義。
【參考答案】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把分散經營和統一經營相結合,從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經營管理體制的弊端,打破了農業生產經營和生產上的“大鍋飯”,極大地調動了八億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推進農業技術進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
2.簡述在歷史課堂中使用直觀教具的作用。
【參考答案】
第一、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第二、有助于學生形成歷史表象,理解歷史概念。第三、有助于學生牢固掌握歷史基礎知識。
初中歷史《武昌起義》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8日 廣西省桂林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武昌起義
2.內容:
1911年,湖北革命組織文學社與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積極謀劃起義。起義的主要力量是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10月9日,共進會負責人孫武等在漢口租界制造炸彈,不慎爆炸,起義計劃泄露。清政府到處搜捕革命黨人,形勢非常緊迫。
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他們奪取軍械庫,打開城門迎接駐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聯合,進攻總督衙門。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隨后,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
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
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基本要求:
(1)試講時間10分鐘。
(2)講清楚辛亥革命的意義。
(3)配合教學內容適當板書。
答辯題目
1.武昌起義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2.請你簡述課堂小結的作用。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在上課之前展示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武昌起義》的浮雕照片,請學生觀看圖片并引導:作為國家級的紀念碑為何選擇武昌起義這一歷史事件呢?它在中國歷史上有什么樣的歷史地位呢?引發學生思考,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提出問題:為了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革命先烈都掀起了哪些起義?這些起義的結果如何?
學生回顧知識,回答問題:有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和廣州起義等。這些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了。
教師引導: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革命先輩們不畏挫折,繼續發動起義,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知識,說一說接下來他們策劃的起義是什么?
學生結合課本,回答問題:1911年,湖北革命組織文學社與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積極謀劃武昌起義。
(二)戰爭經過
教師展示南昌起義的視頻,請學生觀看視頻,思考:武昌起義的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觀看視頻,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問題:10月9日,共進會負責人孫武等在漢口租界制造炸彈,不慎爆炸,起義計劃泄露。清政府到處搜捕革命黨人,形勢非常緊迫。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他們奪取軍械庫,打開城門迎接駐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聯合,進攻總督衙門。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隨后,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響應,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
教師展示《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的圖像,同時展示史料——《用手槍逼出來的都督》,并引導: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并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請談談你對革命黨人推舉黎元洪為都督的看法?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根據史料可以看出,黎元洪是反對革命的新軍協統,由他來擔任革命政府的都督,說明革命潛伏著危機。
教師繼續展示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示意圖,并提出問題:武昌起義勝利后,全國的革命形勢是如何發展的?
學生結合示意圖,進行回答: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
(三)武昌起義的意義
教師引導: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它具有怎樣偉大的歷史意義呢?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及課文內容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5分鐘的討論。
材料一 1912年3月2日,孫中山以大總統的名義發布命令:“嗣后各官廳人員相稱,相稱咸以官職;民間普通稱呼則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廳惡稱。”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
材料二
清帝退位詔書
材料三 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民享有……等項權利。約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構建政治體制。
學生討論,小組代表回答問題,教師總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課主要知識。
作業:課下搜集孫中山的相關故事,制作孫中山大事年表,下節課分享。
【板書設計】
武昌起義
(一)原因
(二)經過
(三)意義
推翻了清朝的統治,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答辯題目解析】
1.武昌起義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1)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
(2)武漢地區人民反帝斗爭高漲。
(3)清政府已空前孤立,革命時機成熟。
(4)革命黨人尤其是文學社和興進會的宣傳組織。
(5)四川保路運動為其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2.請你簡述課堂小結的作用。
【參考答案】
(1)重申主要內容,增強學生記憶。
(2)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系統。
(3)及時反饋新知,檢查教學效果。
(4)能夠承上啟下,埋下新的伏筆。
(5)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初中歷史《達・芬奇》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8日 河北省石家莊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達·芬奇
2.內容:
達·芬奇因出生于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小鎮而得名。他15歲開始接受繪畫和雕塑訓練,同時學習機械工藝,后來又學習解剖學,25歲時已名滿天下。他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兼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于一身,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并稱“文藝復興三杰”。有人說:“達·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一個像他這樣的人了。”
達·芬奇的繪畫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極負盛名。前者取材于《圣經》故事。耶穌在受難前夜,與12個門徒共進晚餐,席間耶穌突然說他們中有人出賣了他。畫面描述了耶穌說此話時諸門徒的各種反應:或驚愕,或憤慨,或悲嘆,或相互議論,或急于表白。猶大驚慌失措的神情與耶穌的鎮定形成鮮明的對比。
《最后的晚餐》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肖像畫。畫中少婦目光神奇而專注,面頰柔潤而微紅,似有若無的笑容,讓人琢磨不透。
3.基本要求:
(1)請在10分鐘內完成試講內容。
(2)介紹達·芬奇的人文思想。
(3)有必要的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
1.說明歐洲人文主義發展的脈絡線索。
2.作為歷史老師,要如何選擇有效史料展開教學?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為學生講解達·芬奇畫雞蛋的故事,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達·芬奇身上。
教師介紹:達·芬奇十四歲那年,拜著名藝術家弗羅基俄為師。他讓達·芬奇從畫雞蛋開始不斷練習。有一次,達·芬奇問老師:“為什么老是讓我畫雞蛋?”老師告訴他:“雞蛋,雖然普通,但天下沒有絕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雞蛋,角度不同,投來的光線不同,畫出來也不一樣,因此,畫雞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練到畫筆能熟練地聽從大腦的指揮,得心應手,才算功夫到家”。
教師過渡:經過不懈的努力練習,達·芬奇最終成為了舉世聞名的藝術家,今天我們便一起走進達·芬奇看看他擁有怎樣傳奇的人生和瑰麗的作品。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達·芬奇的一生
過渡:與我們學習過的但丁一樣,達·芬奇也是文藝復興時期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一位藝術家。
教師展示材料并提問: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我們上節課的所學知識說說達·芬奇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14世紀中葉的意大利工商業得到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而當時羅馬教廷卻束縛人性,最終引發了新興資產階級旨在解放人性,倡導享受現世生活的文藝復興運動。
教師播放關于達·芬奇生平的紀錄片并提問:達·芬奇除了畫家之外還要哪些身份?
學生根據視頻并結合教材可知回答:達·芬奇從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當中,接受了很好的藝術熏陶,年少成名的達·芬奇不滿足僅僅做一名畫家,同時還是優秀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同時他也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并稱為“文藝復興三杰”。
(二)達·芬奇代表作賞析
過渡:關于達·芬奇最為著名的便是他留下的不朽畫作,我們一起來欣賞其中最著名《最后的晚餐》和《蒙娜麗莎》。
教師提問:結合教材及所學思考,這兩幅作品分別表現了怎樣的內容?有什么特點呢?請同學們自由交流討論。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最后的晚餐》呈現的是耶穌受難前與12門徒共進晚餐的畫面,畫面上一共13個人物,每個都栩栩如生,生動表現了每個人的內心活動。《蒙娜麗莎》中描繪了一個微笑著的夫人,悠閑恬靜的表情可以看出達·芬奇筆法的細膩。
(三)達·芬奇作品中的人文內涵
教師展示相關史料并提問: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和剛剛我們欣賞的作品討論一下達·芬奇作品中展現了怎樣的人文精神呢?5分鐘時間討論。
材料一 作為哲學家,他非常注重思想自由,能夠撇開一切傳統偏見,堅持特立獨行……只要他覺得對他的技藝發展有必要,就會毫不猶豫地去從事各種實驗。正是這種堅持觀察和實驗的治學方法,使他卓然成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首屈一指的科學巨匠。
材料二 達·芬奇曾說過:“我是畫家,但我還是工程師、機械師。我終生與自然作長期搏斗,解開一個個自然之謎,征服不馴的自然之力,為人類服務。.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歸納總結:在達·芬奇的作品和其言論中,滲透出的是人文之光。:強調人,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注重實驗,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因此我們才稱其為文藝復興巨匠。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回顧本課所學知識。
2.作業:關于達·芬奇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還有一部文學作品叫做《達·芬奇密碼》,同學們可以回去閱讀交流。
【板書設計】
達·芬奇
(一)達·芬奇生活的時代
(二)《最后的晚餐》與《蒙娜麗莎》
(三)達·芬奇的人文主義
1.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
2.張揚人的理性
【答辯題目解析】
1.說明歐洲人文主義發展的脈絡線索。
【參考答案】
歐洲最早的人文主義思想要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古希臘從智者學派到希臘三哲都突出強調了人的作用,羅馬法中滲透著自由、平等的自然法思想也成為其濫觴。
進入近代后,歐洲通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一步步從黑暗的中世紀走出,不斷解放思想,反對封建教會的束縛,強調人的理性價值,進一步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而經過思想解放后的歐洲大多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政體,進而反促了思想解放,人文主義成為歐洲的思想共識。
2.作為歷史老師,要如何選擇有效史料展開教學?
【參考答案】
史料運用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教師課堂上的史料選擇至少要注意到以下幾點:
(1)注意史料的適當性。要考慮到學情特點和教學實際,不能過難過繁。
(2)注意史料的趣味性。歷史史料選擇不可過于學術化,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
(3)注意史料的針對性。要根據教學內容,針對需要達成的教學目標而引入。
(4)注意史料的多樣性。注重不同形式、不同史觀的史料運用,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