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2019年上半年教師資格面試-歷史學科-試講及答辯-考題解析
初中歷史《楚漢戰爭》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法。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虞姬的《和項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教師介紹《和項王歌》,順勢提出問題:這首作品描述的是什么情景?為什么會出現“四面楚歌”的情境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之前所學,提出問題:公元前207年爆發了哪場戰役?結果如何?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前207年的巨鹿之戰,項羽大敗秦軍主力,劉邦率兵直逼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二)楚漢爭霸的過程
過渡:秦滅亡后,項羽和劉邦又碰撞出怎樣激烈的火花呢?
1.鴻門宴
教師播放有關楚漢戰爭的紀錄片片段,提出問題:劉邦入關后做了哪些事情?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廢除了秦朝的苛法,贏得了民心。
教師展示相關史料繼續提問:面對這種情形,項羽又是如何做的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項羽令黥布破關而入,直至與劉邦駐軍的霸上相距40里。于是就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
教師邀請課前經過數次排演的歷史小演員上前為大家呈現“鴻門宴”歷史話劇。提問:這個歷史劇隱藏一個八字成語,請大家大膽猜測是什么。請在觀看完告訴老師答案。
學生觀看完“話劇”后,答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老師繼續追問,在鴻門宴中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暗流涌動的刺殺與反刺殺非常非常精彩。那你對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主角有什么看法?更欣賞哪個主角呢?在引導同學們的各種回答后,會得到項羽相對劉邦,太優柔寡斷,而劉邦則反應迅速,講求實用。
2.楚漢爭霸
教師講授: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大敗漢軍,劉邦退到黃河南岸重鎮滎陽,楚軍乘勝追擊,在滎陽一帶互相攻伐長達兩年之久。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提問:在這兩年中劉邦做了哪些準備反攻的準備呢?
學生回答:劉邦兵分兩路,一路仍在滎陽同項羽相持,一面派大將韓信抄楚軍后路,占領河北、山東一帶。從此漢軍有了更為穩固的后方。
教師講授:此時項羽則補給困難,危機四伏,形勢發生了逆轉,楚軍漸弱,漢軍日盛。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
3.漢的建立
(1)亥下之戰
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四面楚歌”相關視頻,進行講解亥下之戰的過程。最終在公元前202年項羽烏江自刎,至此,歷時4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2)漢的建立
教師提問:漢建立的時間是?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政權。
(三)漢勝利的原因
教師展示“關中的富庶的景象圖片”和“張良、蕭何出謀劃策”的史料,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劉邦最后取勝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劉邦善用人才,如蕭何、張良、韓信等人,得到了眾人的輔佐。同時劉邦有富饒的關中地區作為根據地。
學生回答后,同時教師補充:劉邦進入咸陽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贏得了民心。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復習本節課所學。
2.作業:請同學們課后找出《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鴻門宴”描寫段落,再次楚漢雙方在飯桌上劍拔弩張的較量。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談一談秦朝滅亡的過程?
【參考答案】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領導秦末農民戰爭(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陳勝吳廣起義后,建立了“張楚”政權,但最終失敗。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進行反秦斗爭。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主力(破釜沉舟)。與此同時,劉邦率兵直逼咸陽。公元前207年,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2.在歷史教學中,如何貫徹德育教育目標?
【參考答案】
德育教育貫穿于中小學所有學科的教學之中,歷史課堂是主陣地。教學中,要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認為歷史教師可以這樣做:
第一,進行革命理想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要引導學生用發展的、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問題,激勵學生牢記英雄故事,學習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一個勇挑社會重擔的、有理想有道德的社會主義新人。
第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傳統精神。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讓學生不忘歷史,不忘記那些為我們的幸福生活而獻身的革命前輩,將這種優良傳統發揚下去。比如紅軍長征、紅軍的草鞋等。
第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具有民族責任感。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更是一種民族責任。教師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合在歷史教學之中。比如,可以將新中國成立前后的農村狀況進行對比,先講新中國成立前,農村是受封建剝削最嚴重的地區,經濟非常落后,勞動者沒有自己的土地,也沒有人格尊嚴。新中國成立之后,實施了土地改革,使農民真正地成為了土地的主人,農村經濟也迎來了飛速發展。這種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感到了自己肩上背負的重擔,民族責任感油然而生。
初中歷史《文藝復興》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意大利商業城市佛羅倫薩的圖片。
教師介紹意大利中部的城市佛羅倫薩,提問:什么是文藝復興?它為什么會在意大利興起?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背景
教師組織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并思考兩個問題:14世紀前后意大利的經濟狀況是什么樣的?帶來了哪些變化?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歸納總結。
14世紀,意大利商品經濟發達,繁榮的工商業城市推動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他們要求追求財富和現世的享樂,關注人的本身的發展。
教師簡介歐洲中世紀的封建教會統治,教會利用手中的權力對人們進行欺詐和壓迫,提問:假如你是生活在當時的資產階級和市民,你會怎么做?
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點明歐洲封建教會對思想文化的摧殘和對人們進行精神世界的控制,引起人們的極度不滿。他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首先在思想領域來一次大的解放運動,興起了人文主義思潮。提問:那么他們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掀起這場運動的呢?
學生回答: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說教,掀起了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教師補充,所以人們把這場運動稱為文藝復興運動。
(二)內容
1.教師通過PPT展示恩格斯對文藝復興的評價:“這是一個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教師提問:同學們知道這個偉大的時代出現了哪些巨人嗎?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的相關內容,包括國家、代表作、反映思想等方面,完成下面表格。
2.教師出示中世紀時期的圣母像與《西斯廷圣母》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
并提出問題:中世紀繪畫中的耶穌與圣母形象和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的形象有何不同?同是宗教人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這反映了藝術家們的什么思想內涵?
以歷史小組為單位,根據問題,參照課本,進行討論。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中世紀的人物表情嚴肅,以“神”為中心,要表現神的莊嚴,而文藝復興時期,要沖破宗教神權對人思想的束縛,以“人”為中心。在這些文藝復興的作品中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那就是“人文主義”,要求表現人的天性、人的情感、追求人的幸福、人的個性,以“人”為中心。人文主義也就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
3.教師出示材料:對于文藝復興,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你贊成哪一種觀點?為什么?
通過學生論辯,認識到文藝復興是以再生古典文化為旗幟,而實質是反映資產階級思想愿望的一場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三)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思考:文藝復興有什么歷史作用呢?請結合課文正文內容,以及前面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概括。
學生自主發言后,教師總結: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場廣泛持久的思想解放運動。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沖破了幾百年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的束縛,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解放領域的繁榮,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采用問答法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內容。
2.作業:請同學們回去之后搜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代表作品,并對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內涵的分析。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說一說你所知道的文藝復興“文學三杰”。
【參考答案】
文藝復興“文學三杰”指的是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特。
薄伽丘在其名著《十日談》中,揭露教會的黑暗和腐敗,諷刺教士的奸詐和偽善,贊揚手工業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頌真摯的愛情和高尚的情操。體現了作者反對教會禁欲、高揚人性的思想。
但丁的《神曲》充滿著對教會和封建貴族的譴責,對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頌,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恩格斯稱他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彼特拉克在《歌集》中表現了人文主義者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2.簡述在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做到史論結合?
【參考答案】
史論結合原則是歷史教學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則。在歷史教學中,首先必須詳細地把握和講清基本史實,使學生獲得大量的具體的感性認識材料,為正確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奠定基礎,創造條件。
其次,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對基本史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史論結合必須做到史實講述中寓有觀點,觀點分析中不離史實。要反對只講理論觀點,而不注意講授基本史實;或是只講基本史實而不注意講理論觀點。
初中歷史《秦始皇陵兵馬俑》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秦始皇陵兵馬俑遺址視頻并介紹: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發掘時震驚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這是我們祖先在兩千多年前打造的一支“威武之師,雄偉之師”,順勢導入。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秦始皇
過渡:要想了解秦陵兵馬俑,我們還得先走進墓主人——秦始皇。
教師引導回顧舊知:李白曾這樣概述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他說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云,諸侯盡西來!”現在請同學們結合上節課學習的內容,你們也來介紹一下秦始皇。
學生回答:公元前230年,在秦王嬴政的指揮領導下秦國便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戰爭,不到10年時間就先后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21年,秦王完成統一大業并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
教師追問:還有沒有同學再來補充一下?
學生回答:秦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他自稱為“始皇帝”,史稱“秦始皇”,他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
教師總結:由此可見,秦始皇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國力昌盛,他死后也給后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秦陵兵馬俑。
(二)秦陵兵馬俑
1.發掘概況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秦陵兵馬俑的考古影像并設問:秦陵兵馬俑位于哪里?有什么樣的構造?
學生觀看并回答:地點位于陜西臨潼東邊的驪山北麓。陵墓里面修建了地下宮殿,后來考古工作者在陵墓東側1500米處又發現了巨大的陪葬坑,眾多的兵馬俑。
教師設問:這反映了秦陵兵馬俑的規模如何?
學生回答:氣勢恢宏、規模宏大、雄偉壯觀。
教師安排學生閱讀課本并展示圖片,設疑:考古人員在這座規模如此大的陵墓里發掘到了什么?
學生歸納出:在三座大型兵馬俑葬坑里,埋葬著約8000件陶制兵馬俑,還有上萬件兵器,100余輛木制戰車。
教師補充: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考古人員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處,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這些文物都是國之瑰寶,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財富,我們應該不遺余力地去保護,也應該為之感到自豪。
教師追問:秦陵兵馬俑的發現不僅在中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那它有著什么樣的歷史地位呢?
學生回答:它是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考古成就之一,是世界第八個奇跡。它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
2.因素
教師展示相關史料并安排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用5分鐘時間探討:秦始皇為什么能修建出規模如此宏大的兵馬俑?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總結:秦始皇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推行郡縣制,加強地方管理;經濟上,統一度量衡促進全國經濟交流;軍事上,北擊匈奴又逐戎人,維護國家統一。這一系列的措施保障了國家的安定,經濟的快速發展,最終使得國力昌盛,也就為皇陵兵馬俑的修建提供了物質和人力的保證。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進行情感升華,增強民族自豪感。
2.作業:搜集秦陵兵馬俑的圖片,舉辦主題展覽。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除了秦陵兵馬俑之外,我國還有哪些重要的古代建筑遺址?
【參考答案】
(1)故宮。舊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它是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筑群。故宮宮殿建筑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
(2)拉薩布達拉宮。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筑群,整座宮殿依山而建,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它是西藏地區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宮堡式建筑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宮殿,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型古代宮殿。
(3)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跡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都江堰既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自然遺產。都江堰建設于古代并使用至今,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你覺得如何調動學生在歷史課上的積極性?
【參考答案】
(1)充分了解學生。由于學生具有特殊性和差異性,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了解他們的興趣點,與興趣點相結合融入教學。
(2)充分利用教具和教學方法,歷史的特征在于真實性,單純的史實講解也容易枯燥,所以利用圖片、視頻、演講、辯論等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探究的樂趣,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提高積極性。
(3)適當的任務驅動非常必要。階段目標和長遠目標相結合,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提升積極性。
相關鏈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