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初中歷史《科學家祖沖之》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引導學生背誦圓周率,之后出示圓周率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問: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圓周率已經能準確計算到小數點后31.4萬億位。其實,中國古代對于圓周率就已經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這其中最具突出貢獻的就是祖沖之。引起學生興趣,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數學成就
過渡:《九章算術》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數學體系的形成。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數學有了新的發展。
教師補充講解:三國時期劉徽為《九章算術》作注,提出了“割圓術”,并利用這一方法將圓周率計算到3.1416。
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割圓術原理,并請學生嘗試進行計算,感受當時科研之艱難。
具體材料如下:
在對割圓術有所了解后,教師請學生閱讀課文內容,并進一步向學生提問:在如此復雜的計算下,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圓周率的研究又有了怎樣的發展?
學生回答后由教師總結:祖沖之利用“割圓術”將圓周率計算到了小數點后七位,即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
之后利用多媒體展示祖沖之畫像與相關資料,了解祖沖之的基本情況及其它成就。
通過閱讀資料,學生了解到: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在數學上除了“圓周率”的杰出研究外,還與他的兒子祖暅(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采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即界于兩個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于這兩個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定理同樣比西方早一千多年。為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一原理為"祖暅原理"
(二)天文與機械
過渡:祖沖之除了精通數學外,在天文、機械方面同樣有眾多貢獻。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并結合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的資料,以小組為單位,總結祖沖之在天文、機械的突出成就。
具體材料如下:
請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天文歷法方面,祖沖之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機械制造方面,他設計制造出了指南車、水礁磨、千里船等。
教師繼續補充:1964年11月9日,為了紀念祖沖之對中國和世界科學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紫金山天文臺將1964年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888的小行星命名為“祖沖之星”;1967年,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
(三)評價
過渡語:祖沖之雖然早已逝去,但他卻為我們留下了眾多寶貴的財富。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后世對祖沖之的紀念活動,并提問:對于祖沖之,我們應該怎么評價?
請學生評價后教師總結:祖沖之是我國古代優秀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在感嘆祖沖之偉大成就的同時,更應該向祖沖之學習,養成追求真理、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良好學習習慣。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回顧本課所學知識。
2.作業:現代,我國在數學方面有哪些杰出成就?請同學們課下搜集資料,下節課一起交流分享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請列舉四項我國古代有關天文方面的科技成就。
【參考答案】
夏朝歷法《夏小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歷書。
《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漢武帝時的《太初歷》是我國古代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書。
元朝杰出天文學家郭守敬,提出“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的正確主張,創制了簡儀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觀測儀器,主持了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
2.初中歷史的課程性質有哪些?
【參考答案】
初中歷史的課程性質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思想性。堅持用唯物史觀闡釋歷史的發展與變化,使學生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拓展國際視野,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基礎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引領學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基礎。
人文性。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綜合性。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發展的關聯性,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使學生逐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
初中歷史《中美、中日建交》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導入法。教師多媒體展示美國著名總統的照片,組織學生評選“最有中國緣的美國總統”,由此引導學生得出尼克松總統。
教師引導設疑:歷史上尼克松和周恩來總理歷史性的握手,使得中美關系走近了一步,他也因此成為“最有中國緣的美國總統”,大家知道中美關系在當時是怎樣的嗎?除了美國,中國和日本的關系又如何呢?由此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中美關系
過渡:要想了解當時的中美關系,還是先要去看看當時的時代背景。
1.背景
教師講述并設問:新中國的成立其實宣告了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徹底失敗。但是在新中國初期,美國政府敵視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雙方長期處于敵對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什么時候開始轉變的呢?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20世紀70年代初。
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相關材料并提問:為什么會是在這一時期?大家可以從當時的國際局勢和美國的角度來思考一下。
學生歸納:第一,當時中國國際地位有所提高,美國必須正視中國的發展和作用,因此需要改變原來的外交政策,緩和中美關系。第二,從材料中“西歐、日本崛起”“美蘇爭霸中,美國力不從心”可以分析出當時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受到了沖擊。
教師補充講解:不光如此,在當時中蘇關系也開始惡化,可以用劍拔弩張來形容。因此中國開始重新調整外交政策。
過渡:在這一形勢之下,既然美國已經拋出了友好交往的“橄欖枝”,中國也作出了積極的反應。
2.表現
教師安排學生觀看紀錄片和圖片,并提問:從中歸納一下中美為緩和國家關系展開了什么活動?這一活動有什么歷史意義?
學生回答: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正式訪問中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美國代表團訪問中國。“小球影響大球”的“乒乓外交”轟動了世界。
教師安排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問:“乒乓外交”算是開了一個好頭,那中美關系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呢?大家以表格的形式歸納出來。
學生歸納如下: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毛澤東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圖片,并補充講述:這場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宣告著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中美之間長達20多年的對抗結束了。
過渡:隨著中美關系的改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與中國建交,其中就有日本。日本是怎么做的呢?
(二)中日關系
教師播放毛澤東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新聞報道,并提問:這一事件給我們傳遞了什么信息?
學生回答: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反映出日本想要緩和中日關系。
教師多媒體展示《中日聯合聲明》歷史圖片,并講述: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并與中國簽訂了協定,這標志著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從此揭開了中日關系的新篇章。
教師設問:隨著中美、中日的改善,當時中國的外交事業獲得了哪些成就呢?
學生回答:中美、中日關系的發展,在國際上引發各國與中國建交的熱潮,打開了我國外交事業的新局面。
教師補充:從1971年基辛格訪華到1972年止,相繼有28個國家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中國外交事業一片紅火。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進行情感升華,感受國家強大推動外交關系改善。
2.作業:請學生課下搜集當今中國與美國、日本在外交上出現的摩擦,如中美貿易爭端,美國把華為列入黑名單等,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中美關系緩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
(1)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2)打開了50年代以來中國的外交困境,形成中國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3)開始了兩國關系的新階段,有利于兩國在經濟、貿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與發展。
(4)緩和了國際緊張局勢,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2.作為歷史老師,怎樣在課堂上引起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參考答案】
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把課上得生動、活潑、充滿情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上得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波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常用的引起學生對課程興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采用創設情境營造愉快的氛圍,所以歷史教學可以采用情境設置,激發學生思維,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知識的理解與學習。
(2)通過質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云:“學貴質疑”“疑是思之路,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家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以解決問題告終。教師的課堂提問,應該抓住關鍵性的內容,突出問題實質。
(3)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計算機具有儲存大量教學信息的能力,其儲存的教學信息具有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等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初中歷史《英國的殖民擴張》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句話“誰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即控制了世界財富,因而控制了世界。”
教師引導設問:在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與葡萄牙首先走上了世界殖民道路。16世紀時這兩個國家建立了海上霸權,17世紀“海上馬車夫”荷蘭憑借優勢建立了殖民霸權。到了18世紀時又會是哪個國家稱雄呢?順勢導入。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原因
過渡:上節課我們了解到西、葡等國的殖民擴張。到了17世紀,英國也走上殖民爭奪的道路。
教師安排學生閱讀教材,思考:英國為什么會走上殖民爭奪的道路呢?
學生同桌交流得出:16世紀英國的活動版圖基本局限于不列顛列島。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使手工業尤其毛紡織業迅速發展,促使其開拓海外市場。
(二)殖民掠奪
1.過程
教師多媒體播放《大英帝國》影視片段并提問:英國是如何一步步開拓海外市場的呢?
學生歸納回答:英國位于海上貿易航道的要沖,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權才能向海外發展。1588年,英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與“無敵艦隊”進行了一場以少勝多的大海戰,“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滅。英國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
教師設問:英國是什么時候成為海上霸主的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英國不光打敗了西班牙,后來還相繼打敗競爭對手荷蘭和法國。到18世紀后半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無論日光照耀在地球的哪個區域,都有英國的國旗飄揚,因此他們自炫為“日不落帝國”。
2.殖民活動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思考:英國在殖民地都進行了哪些殖民活動呢?
學生回答:在北美地區建立大種植園。
教師追問:英國殖民者在種植園都種些什么呢?為什么?
學生回答:主要生產棉花、煙草、藍靛、糖等,主要是為英國工業生產提供所需要的原料。
教師引導設問: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英國殖民者后來也從事販賣非洲黑奴的活動。這一殖民活動是怎么進行的呢?
學生結合課下搜集的資料,上臺講述:18世紀,英國商船從英國各地的港口出發,滿載火器、機械制品和酒等運往非洲傾銷;在非洲擄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和美洲殖民地,賣給當地的種植園主;再購進殖民地盛產的蔗糖、煙草等產品返回英國。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三角貿易示意圖》并總結:這個航程路線呈三角形,故被稱為“三角貿易”。在販賣、轉運黑奴的過程中,很多無辜的黑奴被活活打死、餓死或是病死,因此馬克思又稱之為“販賣人類血肉的黑奴貿易”。
(三)影響 教師展示相關史料并安排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5分鐘時間探討:英國的殖民擴張、殖民活動會給英國和殖民地人民帶來什么影響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總結:
對英國:英國通過種植園和黑奴貿易,掠奪了無數的財富。英國人利用搶來的這些財富,發展國內的工業生產;同時,這些殖民地也為英國國內的工業生產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進一步刺激了工業的發展,促使英國迅速成長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對殖民地:殖民地的資源和財富被無情地掠奪,長期限于貧困;同時也成為英國的產品傾銷市場,不利于本國經濟的發展。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進行情感升華,樹立和平發展觀念。
2.作業:有人說歐洲殖民者對殖民地的侵略是一種罪惡,也有人說這種侵略客觀上有利于歷史的發展。課后收集相關資料,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英國是如何一步步進行殖民擴張的?
【參考答案】
第一個時期是16世紀到18世紀的海外殖民時期。這一個時期,主要目的是為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擴張的對象是北美大陸和澳洲大陸。1733年,英國首先在北美大陸上建立了13個殖民地。1689年到1763年,英國和法國之間開展了四次爭奪殖民地的戰爭,這使英國的殖民地數量也大大增加。
第二個階段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后期。這個階段是英國爭奪歐亞大陸的階段。工業革命之后,英國就開始向歐亞大陸掠奪工業原料場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印度半島成為了英國主要的殖民重點。這一階段是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間。
第三階段是爭奪非洲殖民地。在這一階段里英國在非洲大肆殺戮,給非洲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到了20世紀初,世界領土基本被瓜分完畢,其中英國所占份額最大。英國憑借這三次殖民擴張,成為了日不落帝國。
2.本節課你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為什么采用這些教學方法?
【參考答案】
本節課我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創設情境教學法、史料分析法等。采用這幾種教學方法可以使教學方法更豐富,調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我在授課時盡量搜集歷史資料,以多媒體輔助教學,向學生展示圖片和文字資料,適時安排課堂思考與討論,有助于避免課堂氣氛的枯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