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于5月18日-19日進行,下面考試吧整理了“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證高中地理面試真題”,請廣大考生參考使用。
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高中地理《影響氣候的因素》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出示熱帶雨林景觀圖、溫帶落葉闊葉林、苔原冰原景觀圖,請學生猜測這些自然景觀都是出現在什么氣候類型下,引導學生得出這是不同氣候下形成的景觀,進而引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氣候與自然因素的關系
【教師活動】直接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氣候的特點以及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師總結】氣候是一個地區長時期內大氣的一般狀態,是該地經常性天氣的綜合表現。并補充說明氣候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強調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二)影響氣候的因素
1.太陽輻射、大氣環流
【教師活動】氣候的兩個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引導學生理解影響氣候的因素,就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因素。教師出示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提問問題讓學生思考有哪些因素。
【問題】
(1)為什么赤道與兩極的氣候差異如此之大?
(2)為什么地中海沿岸地區和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氣候差異如此之大?主要受哪個因素的影響。
【教師總結】
(1)太陽輻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來源,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緯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熱量隨著緯度的增高而減少,這是造成各地氣候出現差異的基本因素。
(2)大氣環流——造成氣候差異的直接因素。大氣環流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熱量和水分的交換,調整了全球熱量和水分的分布。
2.下墊面因素
(1)海陸差異
【教師活動】讓學生觀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并出示以莫斯科和倫敦為例呈現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的降水和氣溫變化圖。(教師從地理位置、氣候類型、氣溫年較差和全年降水等方面啟發學生思考)
【問題】倫敦與莫斯科的氣候有何差異?主要受哪個因素的影響?
【師生總結】倫敦氣候常年溫和濕潤,莫斯科寒冷干燥。主要受距海遠近影響,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海陸水熱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陸性和海洋性兩種氣候類型。
(2)洋流因素
【教師活動】讓學生觀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并回顧全球洋流分布圖,讓學生觀察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倫敦和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分別是什么氣候類型,思考這些氣候類型與所經洋流有何關系。
【師生總結】洋流對所經地區的氣溫和降水有著顯著影響。暖流有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有降溫減濕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經過的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寒流經過的地區氣候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
【教師過渡】其實,海陸位置、洋流,都屬于下墊面。同學們,還能想到下墊面的因素中還有什么會對氣候產生影響嗎?并舉例說明。
【教師總結】地形: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陽坡溫度高,陰坡溫度低。
【過渡】像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都屬于自然因素,那么人類活動會不會影響氣候呢?
環節三:鞏固提高
讓學生觀看課件中呈現的火電廠釋放大量廢熱圖片、工人鋪設水泥路圖片,并前后4人為一組按照之前分析自然因素的方法進行討論分析,并得出人類活動(釋放廢熱、改變大氣成分、改變下墊面性質)也會影響氣候。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讓學生自主總結。
作業:思考氣候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述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參考答案】
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分為兩類,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差異、洋流、地形等。
人為因素:工廠廢氣排放,對下墊面性質的改變等。
2.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參考答案】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起步器。
第二,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維探索的翅膀。
第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指從同一來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加強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重要環節。
高中地理《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回顧上節課所學,交通運輸方式對聚落的影響,思考在城市發展中與交通布局影響最大的人們的日常生活是什么,進而引出購物,從而導出對商業網點的布局,引入本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商業網點的概念
【教師活動】直接讓學生閱讀教材理解商業網點的概念。
【教師總結】指能夠聚集人流、物流的各種“節點”。可以是大、中、小城市,也可以是城市內部具有聚集人流、物流功能的商業中心。
(二)交通運輸方式對商業網點形成的影響
【材料展示】展示“中國城市分布圖”
【提問】
1.思考中國古代,近代與現代重要城市的分布位置有什么特點?
2.中國當前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哪些區域?
3.交通運輸方式對商業網點布局有什么影響?
【師生活動】學生思考,教師指導
【師生總結】城市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線沿線以及交匯處。中國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與重要鐵路公路干線,以及沿海地帶。
(三)交通運輸方式對商業網點發展的影響
【材料展示】展示“北京市1980年城市布局示意圖”以及“2018年城市布局示意圖”
【提問】
1.兩個階段中北京市大型商場布局有什么變化?
2.兩個階段北京市城市交通發展有什么變化?
3.導致商業網點布局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師生活動】學生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師生總結】北京市商業網點由最初的集中于市中心西單、王府井,擴散為各個交通環線周邊均有布局。北京市的交通發展呈現“環—線”式分布。
商業網點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邊緣交通位置優越的地方發展,隨著小汽車的普及,交通運輸的發展,傳統中心商業區出現衰落。
環節三:鞏固提高
思考城市的發展過程與交通運輸方式布局、商業網點的變化之中有哪些聯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讓學生自主總結。
作業:課下查找本城市的交通運輸發展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商業網點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參考答案】
商業網點主要是分布在交通線沿線以及交通樞紐地帶,同時在沿海地帶也有廣泛商業網點分布。
2.《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學建議中要求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談談如何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參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觀點、對問題展開辯論、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教材內容設計成一系列有內在聯系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地理設計也是一種可以嘗試的學習活動。常見的設計主題如土地利用、城鄉規劃、交通規劃、工業區選址、某個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3)設計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激活學生創新思維。如在“全球變暖”的教學中,教材指出“全球變暖,會對全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教師可對此提出不能從課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和探討。
(4)設置錯誤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激發學生批判精神和創新思維。教師可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故意設錯,引導學生去發現,并糾正。如“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一節有“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這樣的命題,對此教師可設計“沒有地球自轉,地球就沒有晝夜更替”的錯誤命題,讓學生去判斷正確與否,最后學生認識到地球沒有自轉也有晝夜更替,只不過是一年只有一次晝夜更替。
高中地理《全國重要的農林基地》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引出新課
環節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導入,回顧上節課所講的東北地區土地資源豐富,農林業相對發達,提問學生,東北的土地資源有什么特點,進而提問東北的農業與林業種植有什么特點,進而引入本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農業基地
【展示材料】教師在PPT中展示建國前后東北地區農業生產作物的照片。
【提問】
(1)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以什么業為主?
(2)建國前后農作物的種植是否發生了變化,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看圖分析,思考交流。
【師生總結】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以耕作業為主,建國之前主要是旱作雜糧,建國后結構更加合理主要是玉米、大豆。
1.結構完整、耕作業為主
【展示材料】教師PPT展示“東北三省農業產值結構”“東北三省農業種植面積構成”“東北三省糧食產量構成”圖。
【提問】
(1)為什么說東北三省的農業結構比較完整?
(2)分析東北三省農業種植面積構成的特點。
(3)分析東北三省的糧食產量構成的特點。
【師生互動】讀圖思考,教師提問。
【師生總結】
(1)東北三省的農業產值中,農業占主導地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牧業,占32.9%;漁業占8.9%,林業占2.3%,所以東北三省的農業結構比較完整。
(2)東北三省農業種植面積構成中,以糧食作物最大,其次分別為油料作物和蔬菜作物。
(3)糧食產量構成中,谷物占絕對優勢,其次是豆類和薯類。谷物類中,玉米比重高達65.76%,其次為稻谷、小麥。
2.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展示材料】PPT展示“東北地區商品糧、糖、油、棉基地縣分布”圖。
【提問】
(1)東北地區主要糧食作物有哪些?商品糧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2)東北地區的主要糖料作物是什么?商品糖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內?
(3)東北地區商品糧油基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師生活動】學生讀圖,教師引導總結。
(二)林業基地
【展示材料】教師PPT展示“東北地區林地分布”圖,結合教材內容思考。
【提問】
(1)東北地區的林木有哪些特點?主要集中分布在哪里?東北地區有哪三大林區?
(2)針葉林、闊葉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區域?體現了自然帶分布的什么規律?
(3)經濟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區域?
【師生總結】
(1)林木蓄積量大,木材產量高,主要集中分布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三大林區。
(2)針葉林主要在大興安嶺北部山地,闊葉林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以東,松遼平原以北廣大山地。體現了從赤道向兩極的緯度地帶性分布規律。
(3)經濟林主要是在遼東半島以及遼河平原。
環節三:鞏固拓展
解決課前懸疑:東北地區農林業發達的原因是什么?跟土地資源有什么關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課后搜集東北地區農林業在建國之后的發展歷程,了解東北地區的農業發展,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述東北地區山區農業目前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方向與發展重點。
【參考答案】
(1)存在問題:采育失調,以采伐為主;毀林開荒,森林火災。
(2)發展方向:以森林資源為保育的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同時,多元開發特色農業產品,在半山區實現“立體開發”,在山區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配套加工工業。
(3)發展重點:林木,人參,養鹿,林蛙等特色經濟作物實現由原料型向原料及產品加工并舉的轉變。
2.在課堂上進行提問有哪些好處呢?
【參考答案】
問題,是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思維永遠由問題開始”。首先獨具匠心的設問是成功點撥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優良思維品質的極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求知欲,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交流,建立和諧課堂氛圍,提高教與學的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