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高中地理《海水的鹽度》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9日 上午 福建省廈門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海水的鹽度
2.內容:
海水中含有許多鹽類物質,海水的鹽類物質主要是氯化鈉和氯化鎂,因此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人們通常用鹽度來表示海水中溶解的鹽類物質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是3.5%。
全球海洋表層的鹽度分布的規律是,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和低緯度海區遞減(圖3.6)。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區在紅海,鹽度超過4%。鹽度最低的海區在波羅的海,鹽度低于1%。
海水鹽度主要取決于蒸發量和降水量的對比。蒸發使海水濃縮,降水使海水稀釋。降水量比蒸發量大的海區鹽度小,反之,鹽度大。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區海水鹽度一般較低(圖3.7)。在暖流流經的海區鹽度較低,寒流流經的海區鹽度較高。在近岸地區,鹽度主要受河川徑流,海區形狀等的影響。
思考:
(1)為什么赤道地區海水鹽度比副熱帶海區低?
(2)為什么50°~60°緯度的海區,南半球海區的鹽度高于北半球海區的鹽度?
(3)讀圖3.8,想一想為什么紅海成為世界上鹽度最高的海區?波羅的海成為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區?(提示:從緯度位置、氣候特點、淡水匯入情況、海區形狀幾個角度分析)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講清楚海水鹽度的影響因素。
(3)試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答辯題目
1.為什么紅海的海水鹽度最高?
2.采用地理探究法進行教學有哪些意義?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復習導入法,讓學生回憶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總結出海洋表層水溫的高低隨時間和空間而變化,深層海水溫度變化不大。引導學生思考海洋其他理化性質還有什么規律可循,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海水鹽度
【教師活動】教師播放海洋科普視頻,提問學生:海水為什么是咸的?海水中有哪些鹽類物質?
【學生總結】海水中含有很多鹽類物質,其中主要是氯化鈉和氯化鎂。鹽度是海水中鹽類物質的質量分數,如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約為3.5%,即每100克海水中含有約3.5克的鹽類物質。
(二)海水鹽度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
【教師活動】展示海洋表層鹽度隨緯度的變化圖。
【學生活動】學生四人為一小組,結合上節課所學習過的海水溫度的知識,自主探究海水鹽度的分布規律。
【教師提示】海水鹽度最高峰、最低谷出現在哪里,南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學生展示研究成果:海水鹽度最高值出現在副熱帶海區,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高緯度海區和低緯度海區遞減。北半球高緯地區海水鹽度比南半球低。
【教師總結】副熱帶海區海水鹽度高,是因為受副熱帶高壓影響,降水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而低緯地區海水鹽度低,是受赤道低壓帶影響,降水量最多,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北半球高緯地區有河流匯入,起到稀釋作用,所以海水鹽度更低。
【教師補充】教師補充長江口鹽度分布圖、紅海海水鹽度分布等圖片,講解海水鹽度還會受到河川徑流、海區形狀等的影響。
環節三:鞏固提高
找出世界上海水鹽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分別是哪個海區,并分析原因。
【師生歸納】紅海鹽度最高,原因是地處副熱帶海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控制,降水稀少,而氣溫高,蒸發旺盛,形成熱帶沙漠氣候;河流匯入少,稀釋作用弱;海域狹長,僅有狹窄水道與外海相通,與外海海水交換不便。
波羅的海鹽度最低,原因是海域較封閉,與大西洋等水體交換少;波羅的海沿岸河流眾多,對海水起到稀釋作用;波羅的海緯度高,常年氣溫低,蒸發量較小。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課后搜集資料,結合資料袋“大自然的杰作——彩色的海”,探究影響海水顏色的相關因素。
【板書設計】
海水的鹽度
一、概念
二、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
【答辯題目解析】
1.為什么紅海的海水鹽度最高?
【參考答案】
(1)地處副熱帶海區,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控制,降水稀少,而氣溫高蒸發旺盛。
(2)周圍陸地受副熱帶高氣壓帶下沉氣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熱帶沙漠氣候,沒有較大河流匯入。
(3)海域狹長,僅有狹窄水道與外海相通,與外海海水交換不便。
2.采用地理探究法進行教學有哪些意義?
【參考答案】
(1)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提出地理問題、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從地理現象中獲取地理信息,加工和處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確的結論。
(3)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獨立思考、提出假設、比較和類推思維,這些都是形成創造思維的重要條件。
高中地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9日 上午 遼寧省沈陽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內容:
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例如,對流層大氣中的熱量和水分主要來自地面,地面性質的不同直接影響到大氣的水熱狀況乃至運動特征:各種水體之間存在著水分交換,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之間也存在水分的交換,因此一個地區的水文現象必然是地理環境中各種因素影響下的綜合表現,地貌是由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受流水、冰川、海水、風、地下水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塑造出的地貌形態也各不相同,植物的生長則受光、熱、水、營養物質(土壤)等因素的制約:土壤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圖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帶,是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及時間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再如,非洲的剛果盆地,由于地處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加上地勢低平,海洋氣流可以深入大陸內部,因此形成了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由于降水豐沛,那里的地表水豐富,地表深受流水作用的影響,盆地內濕熱的氣候適宜多種樹木的生長,形成了茂密的森林。熱帶雨林植被和氣候、水文條件又影響土壤的發育,與剛果盆地緯度相當的東非高原則由地勢較高,熱量相對不足,加上氣流以把人量的海洋水汽輸送到高原上,因面形成的是熱帶疏林草原氣候。氣候要素的差異使東非高原與剛果盆地形成了不同的水文、生物、土壤條件和景觀。
可見各地自然地理環境都是由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的整體。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教學中要有學生參與的環節。
(3)講清楚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4)試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答辯題目
1.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2.你認為在地理課堂上進行提問,有什么注意事項?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生活實例導入法。請學生描述家鄉的自然地理環境,并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回答思考:自然地理環境可以從哪些角度來描述?(地形、氣候、植被等)。在學生回答之后進一步提問:這些地理要素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它們的變化會對自然地理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進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概念
【教師活動】展示課前準備的描述家鄉自然地理環境的相關資料:天津地跨海河兩岸,地處半濕潤區;屬溫帶季風氣候,四季明顯,降水分配不均;河水流量季節變化大;地勢平坦,屬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土壤多是第四紀沉積物發育而成的土壤,在農業生產上具有較高肥力;生長有大株落葉喬木,形成溫帶落葉闊葉林,野生動物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區,沿海河平原地區較少。
【問題】材料通過哪些要素來描寫我們家鄉的自然地理環境的?
【學生回答】總結并回答。
【教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是由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前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二)表現
1.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
【教師活動】展示“剛果盆地自然景觀圖”,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剛果盆地內的熱帶雨林是如何形成的?
【學生回答】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終年高溫多雨;盆地地形,濕潤的水汽能夠從河口深入到盆地內部;幾內亞暖流的影響。
【合作探究】學生前后四人為一小組合,討論問題。
【問題】如果剛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該地的環境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如果剛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首先影響非洲地區的生態平衡問題,使得森林資源減少,物種多樣性將受到嚴重影響。其次,還會影響赤道兩側的氣候,使赤道附近的熱帶草原氣候變得越加干旱。缺少森林對氣候的調節作用,全球的氣候也會發生變化。
【教師總結】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同時由于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聯系,一個區域的變化也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區域。
2.各地自然地理環境都是由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的整體
【教師活動】展示“剛果盆地自然景觀圖”和“東非高原自然景觀圖”。
【問題】為什么兩地處于同一緯度,但景觀卻有如此之大的差別?
【學生回答】東非高原地勢較高,熱量相對不足,加上氣流難以把大量的海洋水汽輸送到高原上,因而形成的是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教師總結】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都是由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的整體
環節三:鞏固拓展
結合所學知識,思考還有哪些現象能夠體現出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如: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厄爾尼諾現象等。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課后思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有益的啟示。
【板書設計】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概念
二、具體表現
1.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境的變化
2.各地自然地理環境都是由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構成的整體
【答辯題目解析】
1.舉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關系。
【參考答案】
地理環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發展變化著。在景觀上,它們總是力求保持協調一致,與環境的總體特征相統一。例如,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由于氣候干旱,降水很少,這里的地表水貧乏,河流不發育,且多為內流河;由于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氣候干旱還導致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還表現在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例如,陸地表面的森林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熱帶雨林具有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壞,將會引起全球氣候變化,并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失調。相反,植樹綠化,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改善水文狀況,保持水土,促使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2.你認為在地理課堂上進行提問,有什么注意事項?
【參考答案】
我認為在地理課堂上進行提問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提問要有啟發性。具有啟發性的提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一些區域特點時,教師可以講述湖南人喜歡吃辣是由于天氣原因,然后通過提問:“云、貴、廣等地的人們也愿意吃辣,那么湖南和云貴廣等地的氣候有什么區別”,以啟發引導學生。
第二,問題要難易適中。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否則學生難以理解。比如,在學習“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時,如果直接向學生提問我國的糧食分布情況,學生難以作答,那么教師可以設計由易到難的問題,即“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主食一樣嗎”“為什么南北方的主食會有差異”“為什么南北方的糧食作物不同”,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回答。
第三,科學把握提問的時機和對象。問題的提出必須是有層次的,是隨著教學的進程而不斷深入的。在最恰當的時候提問適宜的問題,才能顯示提問的魅力、發揮提問的作用。
第四,提問形式要多樣,鼓勵學生發問。地理教師提問時,要注意形式的多樣化,如單獨提問、小組提問、討論后提問、搶答、順序不定的提問等互相結合。同時,地理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提問,使學生養成愛思考、愛提問的習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高中地理《人口的遷移》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9日 上午 湖北省武漢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人口的遷移
2.內容:
所謂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遷移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人口遷移按照是否跨越國界可分為國際人口遷移和國內人口遷移。
國際人口遷移是指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19世紀以前,國際人口遷移的總特點是以集團性、大批的移民為主。例如15—16世紀,歐洲進行殖民主義擴張,引發了7000多萬歐洲人遷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為主的國家和地區,這些人口遷移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人口遷移表現出新的特點: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的人口增多,歐洲由人口遷出地區變為人口遷入地區,主要是西歐經濟發展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遷入地區變為遷出地區,大量人口流向美國,加拿大和西歐。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亞和北非石油輸出國也從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人員。
國內人口遷移是指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移居的現象,我國古代的人口遷移,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博,由于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頻繁的戰爭以及自然災害等影響,人民難以維持安居樂業,不得不背井離鄉大批遷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國內人口遷移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于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國內人口遷移主要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人口遷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發生了明的變化。
讀圖思考:新中國成立到1986年與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比,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貿易的往來和交通條件的日益便利,我國的人口遷移不僅數量增加,而且頻率加快,使各地區人們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遷移在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和縮小地區差異等很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活動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國界)移動的歷史,請說一說每一次移動給家庭帶來的影響。
(2)近年來,我國有一些科技人員、工人、農民遷往東南沿海地區定居,這些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產生的影響是否相同?為什么?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教學中要有學生參與的環節。
(3)試講時間在10分鐘之內。
(4)講清楚人口遷移的影響。
答辯題目
1.新中國以后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么?
2.《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學建議中要求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談談如何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播放一段我國“民工潮”和“春運”的畫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人口的遷移的概念
【設問】“民工潮”和“春運”等,這些人的移動是人口流動,還是人口遷移?請學生閱讀課文P8該部分的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1)什么是人口遷移?
(2)人口遷移應滿足什么條件?
(3)周圍有哪些現象屬于人口遷移?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1)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變化。
(2)人口遷移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①居住地的改變;
②改變居住地持續的時間(通常1年以上);
③必須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3)讀書或分配工作離開家鄉的大學生、到中國來工作的外國人等都屬于人口遷移。
【展示圖片】“大批盧旺達難民向國外遷移”,“涌至廣東打工的人口”。
設置疑問:以上兩張圖片中,第二張圖片為什么不屬于人口遷移?
教師總結:人口流動是指人口短期離開原居住地后又有往返的現象。
2.人口的遷移的分類
【教師講解】人口遷移的分類。按地理范圍分:國際和國內人口遷移;按遷移方向分:城市和農村互遷。
活動一:國際人口遷移。
【展示圖片】教師出示圖片“15—19世紀的世界人口大遷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人口遷移”,閱讀圖片,并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國際人口遷移?(國際人口遷移是指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一年)的遷移活動)
(2)國際人口遷移的兩個階段、遷移特點、遷出(入)地、遷移原因及其意義。
活動二:國內人口遷移。
【展示圖片】出示圖片“1949年以來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閱讀圖片,并自學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國內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是指在一國范圍內,人口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移居的現象)
(2)國內人口遷移的階段、遷移原因、遷移方式、遷移方向、遷移規模、遷移目的等。
【承轉】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現在人口流動和人口遷移現象很普遍。那么,人口遷移對我國遷出地和遷入地分別產生什么意義呢?
3.人口遷移的影響
【活動】閱讀課本P9活動,回答問題。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國界)移動的歷史,請說一說每一次移動給家庭帶來的影響。(學生回答,教師評價)
(2)近年來,我國有一些科技人員、工人、農民遷往東南沿海地區定居。這些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產生的影響是否相同?為什么?
環節三:小結作業
研究性學習──為什么現在這么多人向國外移民?
課下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材料進行分析:為什么現在這么多人向國外移民,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人口的遷移?
【板書設計】
人口的遷移
一、人口的遷移的概念
二、人口的遷移的分類
三、人口遷移的影響
【答辯題目解析】
1.新中國以后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么?
【參考答案】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的人口遷移;(7)少量的自發遷移。
改革開放以后人口流動主要是自發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務工和經商。同時,因學習、培訓和分配工作的遷移人數也逐步增多。在這一時期變化較大的還有一點:原先有些人口遷移的凈遷出地區,開始變為凈遷入地區,如上海市。
2.《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學建議中要求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談談如何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
【參考答案】
(1)可以采用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觀點、對問題展開辯論、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教材內容設計成一系列有內在聯系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地理設計也是一種可以嘗試的學習活動。常見的設計主題如土地利用、城鄉規劃、交通規劃、工業區選址、某個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3)設計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激活學生創新思維。如在“全球變暖”的教學中,教材指出“全球變暖,會對全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教師可對此提出不能從課本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和探討。
(4)設置錯誤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激發學生批判精神和創新思維。教師可對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故意設錯,引導學生去發現,并糾正。如“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一節有“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這樣的命題,對此教師可設計“沒有地球自轉,地球就沒有晝夜更替”的錯誤命題,讓學生去判斷正確與否,最后學生認識到地球沒有自轉也有晝夜更替,只不過是一年只有一次晝夜更替。
相關鏈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