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8日 下午 山東省菏澤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外力作用
2.內容:
在干旱地區,風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非常明顯。風力揚起沙石,吹蝕地表,形成風蝕蘑菇、風蝕洼地等風蝕地貌。風在搬運沙塵的過程中,當風力減小或氣流受阻時,風沙就會沉積,形成沙丘、沙壟等風積地貌。如果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就會發生移動,有時甚至掩埋農田村舍、破壞交通。
人類活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改造地表形態。例如,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庫等,這些活動都可以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但是,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對地表形態的改變,又會產生消極的作用。例如,濫砍亂伐,毀林開荒,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庫的泥沙淤積,誘發洪澇,滑坡等災害。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講清楚風力作用的形式及形成地貌。
答辯題目
1.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區別是什么?
2.你認為地理教學中實驗操作需要注意什么?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復習導入法。展示沖積扇圖片,提問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回顧流水作用,之后展示沙丘圖片,順勢提問:影響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是什么?激發學生思考,順勢進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風力作用表現形式
【教師活動】展示我國內蒙古地區景觀圖集(如草原、沙丘、風蝕蘑菇、荒漠),引導學生認真觀看并思考:圖片依次為自東向西走進內蒙,沿途的景觀有什么變化?
【學生活動】認真觀察并概括出:地表景觀出現了明顯變化,且越靠近內陸地區地表越干旱,以荒漠、沙丘為主。
【問題】
(1)沙丘、風蝕蘑菇、荒漠等地表景觀主要受到了哪種外力作用影響?
(2)結合上節課關于流水作用的學習,歸納風力作用有哪些形式?
【學生活動】這些地表景觀主要是由風力作用引起,由于風力的侵蝕或堆積形成了不同的地貌。
【教師總結】在一些干旱地區,風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非常明顯,主要形式為風力侵蝕和風力堆積。
2.風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教師活動】風力侵蝕和堆積分別形成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展示風蝕洼地、沙丘、沙壟、雅丹地貌等圖片,提問哪些是風蝕地貌?哪些是風積地貌?
【學生活動】思考得出風蝕地貌有風蝕洼地和雅丹地貌,沙丘和沙壟為風積地貌。
【教師活動】分發小風扇、沙質泥土、水、土塊。提問:能否利用手中的工具模擬相應風蝕和風積地貌的形成過程?并向全班介紹。
【學生活動】以地理小組的形式合作做實驗,依次上臺為大家示范并講解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的形成原因,其他小組認真聽并點評。
【教師總結】對各個小組進行鼓勵評價,利用PPT展示風蝕蘑菇和沙丘的形成原因。
風蝕蘑菇:受風蝕作用后形成基部小,上部大的蘑菇形狀,故稱風蝕蘑菇。
沙丘:在風力推動下,迎風面的沙子,不斷的越過沙丘頂部并向下滑落,沙子源源不斷的移動,就形成了沙丘。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活動】展示雅丹地貌資料卡片,組織學生回顧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區別。
【學生活動】同桌討論并用表格形式進行異同點區分。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查找其他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的相關資料。
【板書設計】
風力作用
一、風力作用形式
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答辯題目解析】
1.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區別是什么?
【參考答案】
丹霞地貌:是指紅色砂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加之特殊的地質結構、氣候變化以及風力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
雅丹地貌:在極干旱地區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開,風沿著這些裂隙吹蝕,裂隙愈來愈大,使原來平坦的地面發育成許多不規則的背鯽形壟脊和寬淺溝槽,這種支離破碎的地面成為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觀如同古城堡,俗稱魔鬼城。
2.你認為地理教學中實驗操作需要注意什么?
【參考答案】
我認為想要操作好地理實驗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實驗的目的。學生在做實驗之前首先要認識到自己做實驗的目的及預期結果是什么,這樣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會更加快速的投入到做實驗的狀態中,避免無關道具的影響,高效完成實驗,因此也需要教師做好實驗任務的布置,明確提出要求。
(2)設計好實驗的操作步驟。了解實驗目的之后,學生需要通過小組討論等環節來發揮集體的智慧,設計出高效、合理的實驗步驟,這樣也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實驗。
(3)實驗中規范操作。在學生做實驗的過程中很可能出現由于不規范的操作導致實驗結果出現偏差的狀況,因此需要教師進行巡視指導,一方面規范學生的操作,一方面保護學生的安全,這樣才能更高效的進行教學,實現教學目標。
高中地理《城市的區位選擇》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8日 下午 湖北省武漢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城市的區位選擇
2.內容:
區位是指某事物的位置及其與其他事物間的空間聯系。城市區位是指城市所占據的場所,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
自然因素
河流對于城市區位的選擇十分重要。一方面,河流為城市提供水源,許多城市因水而興。另一方面,一些著名大河沿岸,特別是寬闊的河口附近或河流匯合處,水運便利,往往成為人員和貨物的主要集散地,并發展為城市。一些城市在發展初期還將河流作為防御外敵入侵的天然屏障。例如,法國巴黎就從塞納河中的小島發展起來的。
氣候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之一。城市大多分布在氣候適宜,降水適度的地方。我國100萬人口的城市中,只有包頭、烏魯木齊地處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區。美國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絕大多數分布在較濕潤地區。
地表形態與城市的分布關系密切。一般來說,平原地區地勢平坦,水源充足,物產豐富,交通便利,自然環境優越,有利于城市的興起和發展。此外,平原地區也便于建筑物、道路等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且對外聯系較方便。因此,我國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多分布在東部沿海的平原地區。世界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也大部分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沿湖、沿河平原地區。
礦產資源也是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18世紀工業革命以后,人類大規模開發利用礦產資源。資源豐富地區,工礦業發展迅速,人口集聚進一步加強,出現了很多新興的工礦城市。例如,我國的鞍山,包頭、攀枝花等城市,都是在開采鐵礦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克拉瑪依、大慶等城市則是在開采石油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社會經濟因素
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包括交通區位、經濟基礎、生產方式以及政治和文化歷史等。城市商品、資金、信息和人員集散地,客觀上需要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因此,世界上許多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一般都分布在重要交通線上。沿海、沿江、鐵路干線和高速公路沿線,往往是城市集中分布的地帶。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往往對城市的分布及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例如,近代以來,由于海上運輸發展,京滬高鐵建成以及京杭大運河淤塞,大運河沿岸的揚州、等繁華城市曾一度衰落。
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是不斷變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軍事、宗教等因素對于現代城市區位的影響已經減弱,科技,旅游等已成為影響城市區位的重要因素,而經濟政治,交通等因素始終對城市區位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活動
蘭州是甘肅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教中心,是黃河上游最大的工業城市和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和機械裝備工業基地,也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問題
1.讀圖2-2-8,說出地形對蘭州的城市形態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2.運用所學知識,試分析影響蘭州城市區位的主要因素。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舉例說明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3)試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答辯題目
1.簡述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
2.請簡述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多媒體導入法,展示《世界主要城市的分布圖》,同學觀察圖片,并提問:世界上城市分布有怎樣的特點?學生回答出來特點之后,繼續追問:是什么原因形成了這樣的分布特點?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導入新課《城市的區位選擇》。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城市區位定義
【教師活動】請學生閱讀教材第一段話,找出城市區位定義。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城市區位的定義:城市所占據的場所,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
2.自然因素
【教師活動】在多媒體上展示“巴黎市區的變化圖”“中國地形與特大城市分布圖”和“大慶、克拉瑪依城市興起的材料”,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結合教材內容,前后四個人為一小組,8分鐘的時間討論,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具體影響哪些方面?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并匯報討論結果。
【師生歸納總結】自然因素:地形:平原是城市發展的理想環境;氣候:中緯沿海地區具備適度氣溫和降水,是城市密集分布地區;河流:①供水功能②運輸功能③防衛功能;礦產資源:礦產資源的開采,產生工礦城市。
3.社會經濟因素
【教師活動】經過剛才的學習和討論,我們已經知道了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氣候、水源、礦產等。那么,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有沒其他的方面呢?
【學生回答】交通區位,經濟基礎,生產方式,政治和文化歷史。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揚州興衰的視頻短片,揚州的興起、衰弱、再度興起與交通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揚州因大運河的開通而興起,因海運、鐵路的發展及大運河淤塞而衰弱。又因寧啟鐵路、寧通高速、京滬高速、潤揚大橋而再度興起。
【教師總結歸納】揚州的興起、衰弱、再度興起體現了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城市的分布及發展帶來的影響。
【教師活動】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在不斷的發展變化。那么哪些因素在減弱?哪些因素成為影響的新因素?哪些因素始終占重要的地位?
【學生回答】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歸納】減弱因素:軍事,宗教;新影響因素:科技,旅游;始終重要因素:政治,交通。
環節三:鞏固拓展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課后活動題。
【師生共同總結】
1.蘭州市依山傍水,位于黃河谷底中,沿河流兩岸向東西延伸,形成條帶式格局。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東西兩個方向,東西運距長,南北運距短。這種格局可以使城市的各個部分接近近郊區,親近自然。
2.影響蘭州城市區位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和河流。
(2)社會經濟因素:政治和交通。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課后搜集自己所在的城市發展變化,運用本節課所學解釋其發展變化的原因。
【板書設計】
城市的區位選擇
一、城市區位的定義
二、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河流和礦產資源
(2)社會經濟因素:交通、政治、歷史文化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述影響城市區位的因素。
【參考答案】
(1)自然因素
、俚匦危浩皆浅鞘邪l展的理想環境。
、跉夂颍褐芯曆睾5貐^具備適度氣溫和降水,是城市密集分布地區。
、酆恿鳎汗┧δ、運輸功能和防衛功能。
、茏匀毁Y源:影響城市的興衰。
(2)社會經濟因素
、僦饕蛩兀航煌、政治、軍事等。
②發展變化:軍事、宗教影響減弱;交通、資源影響巨大;始終重要因素:政治,交通。
2.請簡述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參考答案】
(1)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2)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3)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4)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5)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高中地理《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一、考題回顧
題目來源:5月18日 下午 海南省海口市 面試考題
試講題目
1.題目: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2.內容: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則,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到南北緯15°~25°。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城是熱帶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區。它們就像若干塊翡翠串成的“綠色腰帶”環繞地球,對于調節全球氣候、維護全球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亞馬孫河流域集中分布著地球上大約一半的熱帶森林(圖2.18),其全球生態環境效應尤為顯著。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強大的生態系統,也是生產力最高的生物群落。每年全球雨林的凈生產量高達34億噸。由于雨林植被強大的生命活動,大氣層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被固定下來;同時又向大氣中釋放大量的氧氣。正因為如此,亞馬孫雨林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肺”,它的一呼一吸,深刻地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據科學家估算,亞馬孫熱帶雨林每年釋放的氧氣占全球氧氣總量的1/3,被植被固定下來的碳的總儲量有上千億噸。一旦雨林遭到毀滅,雨林中所積累的大量碳素就會轉化為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其后果可想而知。熱帶雨林還具有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的作用(圖2.19)。森林起著類似海綿的作用,能夠吸納和滯蓄大量降水,并通過自身的蒸發和蒸騰作用又重新返還大氣中,形成云雨。亞馬孫流域降水量的大約50%是由該地區的雨林自身所產生的。整個亞馬孫雨林所涵養的水量約占地表淡水總量的23%,足見其對全球水循環和水平衡影響的重要。
思考
1.雨林對當地的水循環有什么影響?
2.如果亞馬孫雨林被毀,當地氣候和全球氣候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為什么?
綜上所述,亞馬孫雨林對于人類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全球環境來說,其影響可謂至關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亞馬孫雨林不僅屬于當地國家,也為全人類所共有。而保護好亞馬孫熱帶雨林,則是當地對于全人類所作的最大貢獻。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亞馬孫地區大規模開發計劃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擔憂,尤其是來自發達國家的指責(圖2.20)。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學內容有適當的板書設計。
(2)教學中要有學生參與的環節。
(3)試講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
(4)講清楚熱帶雨林對氣候全球環境的影響。
答辯題目
1.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表現在哪里?
2.設計板書有哪些基本原則?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圖片導入法,展示“熱帶雨林圖片”提問學生是什么景觀?為什么被稱為“地球之肺”進而導入本節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雨林的分布
【教師活動】“展示世界熱帶雨林分布示意圖”。提問:這幾處熱帶雨林有何分布規律?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觀察并回答:這幾處熱帶雨林大致分布于南北緯10°之間,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盛行上升氣流,降水多。
二、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1.雨林對水循環的影響
【教師活動】展示“熱帶雨林與水循環示意圖”,提問雨林會對當地水循環產生什么影響?
【學生活動】讀圖結合課本資料回答。
【教師總結】雨林起著類似海綿的作用,能夠吸納和滯蓄大量降水,并通過自身的蒸發和蒸騰作用又重新返還大氣中,形成云雨。亞馬孫流域降水量的大約50%是由該地區的雨林自身所產生的。整個亞馬孫雨林所涵養的水量約占地表淡水總量的23%,足見其對全球水循環和水平衡影響的重要。
2.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教師活動】展示“雨林景觀圖”,提問雨林會對全球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
【學生活動】以地理興趣小組為一組進行討論并回答。
【教師總結】總體來說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調節全球碳氧平衡,故稱為“地球之肺”。
(2)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寶庫、人類醫學寶庫。
環節三:鞏固提高
【提問】雨林被毀會造成哪些危害?
【總結】導致全球氣候失調、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銳減,整個生態系統就會陷于崩潰,因此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其保護。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作業:課后預習,思考“我們應如何對待雨林?”
【板書設計】
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一、分布
二、對水循環的影響
蒸發、蒸騰、降水
三、全球環境效應
“地球之肺”、調節、基因寶庫
【答辯題目解析】
1.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表現在哪里?
【參考答案】
熱帶雨林中的生物循環及其旺盛,以至有機質和養分再循環也非常旺盛。然而,雨林中的養分幾乎全部集中在植物體內,而土壤中的養分卻很少。土壤中養分有兩個來源,一為巖石風化釋放養分,另為枯枝落葉釋出的養分,但枯枝落葉釋出的養分很少回歸土壤,而是在地表就很快被分解者分解,又很快被植物的根系所吸收,加上強烈的地表徑流和旺盛的淋溶作用,林中土壤一般都比較貧瘠。如果雨林一旦被毀,地表養分被水一沖,整塊土地的肥力就會急劇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難恢復。這就是其脆弱性的關鍵所在。
2.設計板書有哪些基本原則?
【參考答案】
地理板書的設計,要以地理課程標準為準繩,以地理教材為依據,并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第一,科學性原則。科學性是地理板書的生命,也是地理板書設計的根本原則。地理板書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內容的科學性和形式結構的合理性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容科學:一是指以文字正確表達地理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從教材中提煉出來的精華,要求脈絡清晰、高度概括;二是對于地理板書中各種文字、符號、圖表要準確、精煉。另一方面是形式科學:即結構合理、簡明扼要、形象直觀的板書。
第二,針對性原則。地理板書的設計是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的,要抓住地理教材的關鍵,突出重點,做到詳略有度、輕重有別、層次分明。
第三,啟發性原則。一是板書的內容設計要有啟發性;二是板書的形式布局要有啟發性,即要認真鉆研和分析教材的內容實質及內在聯系,構建知識框架,設計出結構合理、思路簡潔、層次分明的板書,去引導學生掌握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
第四,美感性原則。設計地理板書時要做到:綱目層次清楚、內容準確無誤、形式結構合理、文字工整流暢、符號清晰美觀、布局勻稱得體、文字大小適度、顏色搭配合適等。
第五,完整性原則。一堂課上完,教師應給學生留下完整的板圖、板畫、板書設計。切忌邊講、邊寫、邊畫、邊擦,講完擦光,以免影響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