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于5月18日-19日進行,下面考試吧整理了“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證初中生物面試真題”,請廣大考生參考使用。
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初中生物《食物鏈》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教師描述場景:夏季烈日當空,蟬慢慢從大樹下爬上枝頭,一邊吸食著樹汁,一邊歡快地歌唱。
動畫播放“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情景,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明生物之間存在吃與被吃關系。
教師: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稱為什么?引出課題。
(二)新課展開
1.教師帶領學生根據之前的場景總結食物鏈的概念: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
2.展示草、兔、狐的圖片,組織學生嘗試正確書寫食物鏈。
(草→兔→狐。)
3.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
(1)食物鏈由生態系統中的什么成分組成?
(食物鏈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
(2)食物鏈的起始環節是生態系統中的哪種組成成分?
(生產者。)
(3)通常怎樣書寫食物鏈?
(甲→乙→丙→……)
教師補充說明:食物鏈中的吃與被吃關系用箭頭表示,不能用線段表示,并且箭頭的指向是一定的,由被捕食者到捕食者。
(4)食物鏈中的甲、乙、丙分別代表什么生物呢?
(綠色植物、食草動物、食肉動物。)
4.深化認識:有人說,在生態系統中,消費者是可有可無的,你認同這種觀點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不同意。消費者是食物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教師補充說明:現在自然界中的生態系統是經過漫長的進化過程形成的統一整體,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形成錯綜復雜、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消費者已經成為這個統一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不能說是可有可無的。
提問:你能說一說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么?
(許多植物要靠動物傳粉或傳播種子,如果沒有動物,許多植物就不能繁殖;生產者又能給消費者提供食物及棲息場所等等。)
(三)小結作業
小結:回顧概念,強調要點。
作業:搜集資料,以自己喜愛的生態系統為例,說明如果其中某種生物減少或滅絕,對整個生態系統有什么樣的影響。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食物鏈可以無限延長嗎?
【參考答案】
不可以。食物鏈一般不超過5個營養級。因為隨著食物鏈的增加,每一級的能量在減少,減少到一定的量時,食物鏈的最頂端的能量不足以再維持比它高的捕食者活動了,也就是再比它高的話,就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源了。
2.談談你對一節課“導入”的理解。
【參考答案】
導入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引起學習動機;引起對所學課題的關注,引導進入學習情境;為學習新知識、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動、引子和鋪墊。
同時一個好的導入我認為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導入的目的性與針對性要強;要有關聯性。善于以舊拓新,溫故知新;要有直觀性和啟發性;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藝術魅力。
初中生物《血液循環》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心臟的知識:心臟有哪四個腔,它們分別和什么血管相連接?(心臟有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右心房。左心室連接主動脈,右心室連接肺動脈,左心房連接肺靜脈,右心房連接上下腔靜脈。)
設疑:血液在血管里是如何流動的?引出課題。
(二)新課講授
1.自主學習,初識血液循環圖
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血液循環掛圖,并結合教材,思考回答如下問題:
(1)設想一個紅細胞從左心室出發,經血液循環回到心臟時,它經歷了哪些路徑?(左心室→主動脈→組織處毛細血管→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2)當它再次從心臟右心室出發,經血液循環重新回到心臟時,它經歷了哪些路徑?(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3)在上面的兩條循環路徑中,血液的成分分別發生了什么變化?(經過第一個途徑—體循環,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經過第二個途徑—肺循環,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過渡:有人說,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2.合作探究,分析血液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1)教師展示血液循環動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帶著如下幾個問題共同探究:
a.動脈血和靜脈血怎樣區分?
(血液中含氧豐富、顏色鮮紅的為動脈血,含氧較少、顏色暗紅的為靜脈血。主要是看血液中含氧多少是判斷依據,不是根據存在的位置區分的。)
b.在血液循環中,靜脈血經過什么途徑,以什么方式變成動脈血?動脈血又是怎樣變成靜脈血的?
(靜脈血在肺循環過程中,當血液流經肺部毛細血管網時進行物質交換,肺泡內的氧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經過肺循環,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在體循環中,當血液流經身體各部分組織周圍的毛細血管網時進行物質交換,將血液中的氧和營養物質提供給細胞,同時將細胞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謝廢物運走,因而經過體循環,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c.人在參加勞動或體育活動時,心跳會加快,這樣可以保證心臟輸出的血量能夠滿足機體的需要。但是,缺乏鍛煉的人,在進行較長時間的劇烈運動時,心跳會特別快,并出現不舒服,甚至暈倒的現象。這是為什么?
(缺乏鍛煉的人,心臟壁的收縮和舒張的功能不強,人劇烈運動的時候,沒有經常鍛煉的人的那種心臟輸出血量的能力不足,心臟會快速跳動,,血液循環的速度在心臟里加快,心臟的跳動超出心臟的標準跳動率,就會有氣暈,胸悶甚至暈倒的現象。)
(2)指導學生區分體循環的肺循環。
設疑:體循環和肺循環有先后順序嗎?(沒有先后順序。)
(三)鞏固提高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畫出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血液的成分(流動脈血的結構用紅色筆表示;流靜脈血的結構用藍色筆表示),組內進行交流,鞏固練習。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引導學生預習下節課的內容。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靜脈注射,藥物首先進入心臟哪個腔?
【參考答案】
右心房。人在靜脈注射藥物時,藥物首先進入體循環,即首先進入各級靜脈,然后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到心臟的右心房。
2.你為什么要這樣設計你的板書?
【參考答案】
本節課我采用的是圖示式的板書。把血液循環的過程圖畫到黑板上,能夠幫助學生快速的抓取課堂主要內容,清晰明了。
初中生物《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描述烏鴉在紅綠燈上利用過往車輛打開堅果并順利食用的故事,提出問題:烏鴉這種行為是生來就有的嗎?(不是。)
追問:如果不是,這種行為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導入課題。
(二)新課展開
1.根據行為結果劃分的動物行為
教師多媒體播放寵物的圖片,提問:你有沒有養過寵物,有沒有觀察過它們有哪些行為?(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攻擊行為、領域行為等。)
2.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1)提問:以上行為是根據動物的行為結果劃分的,如果根據動物的行為獲得的途徑,可以把動物行為分為幾種?(根據動物行為獲得的途徑可劃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教師根據行為的分類請學生說一說什么是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
(3)教師提問:什么是動物的學習行為?(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學習行為的基礎。)
(4)多媒體展示不同種動物的行為,提問:區分哪些動物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哪些是學習行為?學生觀察并嘗試分類。
(在資料分析中,剛出生的小袋鼠能靠本能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兒袋中吃奶,失去雛鳥的美國紅雀喂養金魚,菜青蟲取食涂抹有十字花科植物葉片汁液的濾紙的行為都屬于先天性行為。而蚯蚓走迷宮,大山雀喝牛奶以及大猩猩釣取白蟻都屬于學習行為。)
(三)鞏固提高
請學生說一說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有什么區別?小組討論并完成表格并展示。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作業:課下思考怎么研究某一種動物的學習行為?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分別是什么?
【參考答案】
重點: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及區別。
難點:形成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和進化的觀點。
2.談談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之間的異同。
【參考答案】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遺傳因素決定,并且能使動物適應環境,得以生存和繁衍后代。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學習獲得的,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動物的學習行為可以讓它們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