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教資面試試題來源于學員回憶,與真實試題存在偏差,僅供參考。
初中生物《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上節課進行了植物細胞的觀察,你都看到了哪些細胞?學生回顧上節課利用顯微鏡觀察到的植物細胞的各種形態。
進而提出問題:植物細胞的形狀和大小不盡相同,它們的基本結構是不是也不同呢?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多媒體出示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的到綠藻細胞,要求學生從外到內的觀察,提問:基本結構包括哪幾部分?
通過學生觀察得出: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2.多媒體繼續出示多種被子植物的細胞結構模式圖,提問:這些細胞模式圖當中它們的基本結構包括哪些?
由同桌交流得出:這些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依然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除此之外有些綠色植物還會有大大的液泡、葉綠體等結構。
3.繼續觀察并思考:這些基本結構的功能是什么?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并請代表回答,師生共同總結得出:
(1)細胞壁的功能是保護細胞內部結構、維持細胞正常形態;
(2)細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細胞內物質的進出,保持細胞內部環境的相對穩定;
(3)細胞質是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絕大多數的化學反應都在細胞質中進行;
(4)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含有遺傳物質,傳遞遺傳信息。
(5)線粒體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液泡中會有很多營養物質,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等。
(三)鞏固提高
組織學生自己用列表的方式對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及其功能進行總結歸納,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總結歸納能力。
(四)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通過提問學生對于本節課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進行小結。
課后請同學們思考,我們平常吃到的西瓜、橘子等水果,通過擠壓會得到果汁,這些汁液主要來自細胞結構的哪一部分。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和動物細胞相比,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有哪些?
【參考答案】
細胞壁、液泡、葉綠體。
2.談談你對合作學習的理解。
【參考答案】
合作學習有包括以下幾點含義:(1)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一起學習。(2)教師的角色由傳播者轉變為服務者或幫助者。(3)學習的責任由教師轉移到學生。(4)學生不僅要自己學會,還有責任幫助小組中的其他成員學會。
初中生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實驗:將課下采集或老師提供的果實(如蘋果、桃、葡萄、豆莢)切開或剝開,觀察側柏的種子。
提問:這些植物的種子有什么特點?(側柏的種子是裸露的;蘋果、桃、葡萄、豆莢的種子不是裸露的。)從而引出課題。
(二)新課講授
1.裸子植物的結構特征與生活習性
(1)裸子植物的結構特征
①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油松、側柏和蘇鐵等種子,引導學生總結它們的結構特征。
②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油松、側柏和蘇鐵的種子都是裸露的,這樣的植物稱為裸子植物。強調油松的種子外面包裹著不是果皮,只是一層木質鱗片,對種子起保護作用。
(2)裸子植物的生活習性
教師引導學生列舉裸子植物的例子(例如銀杏、圓柏、水杉等),提問:它們共同的外形特征有哪些?(根、莖、葉發達,植株高大。)
教師解釋:裸子植物根、莖、葉里面有強大的輸導組織,因此可以長得很高大,能在干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生長。
2.被子植物的結構特征與生活習性
(1)被子植物的結構特征
①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豌豆、荔枝和木瓜等種子,引導學生總結它們的結構特征。(它們的種子不是裸露的。)
②設疑:包裹這些種子的是什么結構呢?(包裹種子的是果皮。)
③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豌豆、荔枝和木瓜的種子是由果皮包被的,把這樣的植物稱為被子植物。
(2)被子植物的生活習性
①提問:生活中還見到哪些被子植物?它們有哪些特征?(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樹木、花草、蔬菜、水果及糧食等大多屬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多種多樣,形態各異,生活環境相差很大。)
②教師總結: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發達的輸導組織,保證了體內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運輸;它們一般都能開花結果,所結的果實能夠保護里面的種子,不少果實還能幫助種子傳播。
(三)課堂小結
1.裸子植物的結構特征和生活習性。
2.被子植物的結構特征、生活習性和價值。
(四)作業布置
查閱資料:種子植物對人類的價值有哪些。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種子結構有什么區別,這與它們的功能有什么關系?
【參考答案】
單子葉植物的種子由果皮和種皮、子葉、胚芽、胚軸、胚根和胚乳組成,雙子葉植物的種子由種皮、子葉、胚芽、胚軸和胚根組成。單子葉植物的胚乳為種子儲存營養物質,雙子葉植物利用子葉儲存營養物質。
2.本節課你采用什么教學方法?
【參考答案】
采用演示法、問題設置法與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學習興趣。在學法上,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觀察歸納法。以分組實探究的方式展開課程,最后總結歸納。
初中生物《關節》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哺乳動物的骨骼標本,設疑:通過觀察,請同學們思考骨與骨之間是通過什么進行連接的?學生討論后回答:是通過關節進行連接的,進而引入課題。
(二)新課講授
1.自主學習,追尋真知
指導學生自行閱讀教材,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關節的基本結構是什么?(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關節窩、關節軟骨。)
(2)各部分之間怎樣聯系起來的?(關節面是相鄰兩骨的接觸面,其中一個略凸或呈球形,叫關節頭,另一個略凹叫關節窩。關節面周圍由關節囊包裹著,內部形成密閉的關節腔。關節腔內含有滑液,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
過渡:通過對關節的學習,那接下來我們想一想,關節在運動中起什么作用?
2.合作探究,得出結論
教師給每組同學分一個完整的雞翅(已除去羽毛),帶領同學用解剖剪除去皮膚,觀察并回答以下問題:
(1)骨、關節和肌肉在結構上有什么關系?(骨與骨之間通過關節等方式相連形成骨骼,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稱為骨骼肌。)
(2)骨、關節和肌肉三者是如何配合產生運動的?(運動系統主要由骨、關節和肌肉組成的,運動的產生是由骨、關節和肌肉協調配合產生的,骨的位置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的相應部位就會產生運動。)
(3)蚯蚓體內有肌肉,但是沒有骨骼,這是它不能快速運動的原因么?(蚯蚓沒有骨骼,只能靠身體的肌肉的蠕動來進行運動,所以不能快速運動。)
過渡:那接下來請同學們觀察我們自身,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發生這種運動,觀察我們身上有幾大關節?
3.聯系自身,引起興趣
學生通過觀察自身發現自身也有許多關節,教師一一提問,看看大家都發現了自己身上的哪些關節?教師進行總結歸納,按從上到下的順序重新梳理一下人體的八大關節:頸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指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
4.活學活用,情感升華
(2)小結:通過同學們的討論,知道了
(三)鞏固提高
引導學生思考:進行體育運動時哪些關節易受傷?怎樣能使關節靈活、牢固,不受損傷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經常鍛煉;鍛煉時應先做準備動作,不過度用力,用力過猛容易使關節脫臼,形成愛運動的好習慣。)
(四)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
請學生按小組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用于演示肌肉牽動骨運動的模型。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骨、肌肉和關節在運動系統中是如何配合的?
【參考答案】
運動系統主要是由骨、關節和肌肉組成的,骨與骨之間通過關節等方式相連形成骨骼,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稱為骨骼肌,運動通過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骨的位置變化產生運動,但是骨本身是不能運動的。骨的運動要靠骨骼肌的牽拉。骨骼肌受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于是軀體的相應部位就會產生運動。
2.你是如何設置本節課的鞏固提高環節?
【參考答案】
讓學生根據生活常識思考如何保證在運動中不會傷到關節,并積極引導學生根據平時的運動方式暢所欲言,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運動方式避免機體損傷,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