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簡答題;論述題 |
第 3 頁:第3頁:答案: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名詞解釋題 |
第 4 頁:答案:簡答題;論述題 |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1.【C】[解析] 教育制度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的體系及其管理規則,具有客觀性、取向性、歷史性和強制性等特點。
2.【D】[解析] 終結性評價是指一門課程結束時或一個學年結束時進行的評價。
3.【B】[解析]在對學生認知學習的評價方法中,使用最多,最經常和最便利的方法是測驗。
4.【B】[解析] 考試作為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強化學生學習欲望的工具是體現教育的正向顯性功能。
5.【A】[解析] 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時的基本行為規范。
6.【B】[解析]從作用的呈現形式看,教育功能可以分為顯性功能和隱性功能。
7.【D】[解析] 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亦稱“壬寅學制”,這是我國正式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
8.【C】[解析] 略
9.【C】[解析】 略
10.【C】[解析] 略
11.【A】[解析]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和美國都出現了教育改革運動,在歐洲稱之為“新教育運動”,在美國稱之為“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在“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代表人物杜威的倡導下,美國芝加哥實驗學校開始試行活動課程。
12.【A】[解析] “是什么”的知識是屬于陳述性知識。
13.【D】[解析] 同輩群體是指因年齡、地域、觀念、興趣、活動類型、發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較自發地形成的群體。導致學生形成、加入同輩群體的主因是學生對平等的追求和期望,因為同輩群體對其成員具有“保護功能”與“發展功能”。
14.【B】[解析] 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與人本位的價值取向相對應,把滿足社會需要視為教育的根本價值的價值取向。
15.【B】[解析] 調查是教育教學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在實際運用這一方法時,又可以分為書面的問卷調查和實地的訪談、座談等具體方法。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6.【A、B、E】[解析] 略,見指定教材(P8)。
17.【A、B、E】[解析] 略,見指定教材(P200~P202)。
18.【B、C】[解析] 略,見指定教材(P31)。
19.【A、C、E】[解析] 略,見指定教材(P136)。
20.【B、C、D、E】[解析] 略,見指定教材(P63)。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21.最近發展區:是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在進行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學生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維果茨基把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展區”。
22.生師比:即學生與教師的比例,既能夠反映一個國家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情況,又是考查教育質量狀況的重要指標。
23.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24.價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價值傾向性發展上意欲達到的目的,內含對人的價值觀、生活觀、道義觀、審美觀、社會觀、世界觀等方面發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構和引領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審美意識、生活態度、社會傾向等方面所要達到的結果。
25.教育影響:即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于學習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了信息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