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簡答題
1.(1)準確的示范與講解。(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2.(1)問題的特征。(2)已有的知識經驗。(3)定勢與功能固著。
3.(1)共同之處:①態度與品德的實質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種習得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而態度也是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②態度與品德的結構是一致的,都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等三個方面構成。
(2)區別之處: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圍不同。態度涉及的范圍較大。②二者價值內化的程度不同。只有價值觀念經過組織且已成為個人性格的一部分時的穩定態度才能被稱為品德。
4.教學是在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活動。
中學教學的一般任務有:(1)傳授系統的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發展學生智力、體力和創造才能。(3)培養社會主義品德和審美情趣,奠定學生的科學世界觀基礎。(4)關注學生個性發展。5.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制定德育目標的主要依據有:(1)時代與社會發展需要。(2)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征。
6.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指的是根據學生已有的道德發展水平,創造機會讓學生接觸和思考高于其一個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學生認知失衡,引導學生在不斷探求新的認知平衡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斷水平。它最早是由瑞士學者皮亞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國學者科爾伯格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深化。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實施的方法和策略包括:(1)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發展水平。(2)運用道德兩難問題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認知失衡。(3)向學生揭示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動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
四、材料分析題
1.(1)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諸因素統一發展的過程。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凈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和培養道德行為習慣。所以,在解決小王品德問題的過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認識,又要重視道德情感、意志和行為的培養。
(2)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師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來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積極的活動和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發展并表現出來,從而進一步接受其檢驗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和參與社會新生活的創造,因此教育者應把組織學生進行社會活動和開展社會交往看成德育過程的基礎。
(3)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個思想內部的轉化問題。德育過程既是社會道德內化為個體思想品德的過程,又是個體品德外化為社會道德行為的過程。要實現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轉化,教育者既要給受教育者創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積極接受外界的教育影響,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質。德育過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過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與變化,堅持長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的反復性,注意反復抓。
2.【答案要點】
(1)正確指導結果歸因;(2)充分利用反饋信息;(3)創設適合學生難度的問題情境;
(4)運用正強化的方式鼓勵學生不斷進步。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