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沖刺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二、填空題
21.弗洛伊德; 22.對全班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的發展全面負責; 23.140,70;24.痕跡衰退說;
25.個體自身行為,歸因方式; 26.結構化,網絡化; 27.記憶術;28.直覺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倫理的道德情感;29.發明創造;30.成績差。
三、簡答題
31.(1)主動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主動參與教與學的過程,并對自身的心理活動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學生從內部理解所學內容的意義,并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學生共享教與學中所涉及的人類資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將學生組織起來一起學習。
(4)社會文化研究:研究社會文化背景是如何影響學習過程與結果的。
(5)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
32.首先要求教師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此外要求教師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水平構成一個適當的跨度,這樣才能創設問題的情境。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多種多樣,并應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
33.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是將外在于個體的社會規范的要求轉化為個體的內在需要的復雜過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進行某種活動、參與某件事情或完成某個任務的自覺行為,也就是說,指認識與行為的統一。
34.(1)指導教學模式;(2)程序化教學模式;(3)完形訓練模式;(4)交互式教學模式;(5)合作學習模式。
35.(1)從客觀條件來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
(2)從主觀條件來看,首先,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其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最后,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
四、論述題
【答案要點】
1.學習過程。
指學生獲得、保持和應用知識、技能與態度的過程,在教育心理學中,人們研究最早和最多的就是這一過程,這些研究結果構成了學習/動機理論。各家各派學習理論之爭也都集中體現在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解釋上。
2.教學過程。
指教師把知識技能以有效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并引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教育心理學對教學過程的研究比起對學習過程的研究起步要晚,目前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學理論。
3.評價/反思過程。
這既可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之后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又可貫穿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之中。
它是對學習和教學效果進行的測量、評定和反思,以求進一步改進的過程。
這三種過程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學習過程受教學過程影響,教學過程要圍繞學習過程進行,并且通過學習過程而起作用,評價/反思過程隨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的進行而變化,反過來又促進學習和教學過程。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