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5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參考答案及詳細解析:
選擇題
1. C
系統解析:現代教育的發展逐漸與社會生產相結合,教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逐漸體現出生產性的特征。。
2. D
系統解析: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 B
系統解析: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是通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來決定的,教育經濟功能的發揮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
4. C
系統解析: 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關于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提出,教師工作應該作為一種專門職業。
5. A
系統解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是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
6. B
系統解析:根據課程任務,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7. A
系統解析:通過制訂和執行規章制度去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是班級的常規管理。
8. D
系統解析: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即個別差異性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9. A
系統解析:教學工作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證。
10. D
系統解析:信息革命后,大量新技術的使用,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普遍使用,要求勞動力需要接受高等教育。這促進了高等教育出現大眾化傾向。
11. B
系統解析: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12. A
系統解析:啟發性原則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引導學生探求知識過程中起著助產的作用。
13. A
系統解析: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后,工廠開始大量出現,迫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同時機器在生產中的大量運用,需要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勞動力,于是對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也就越來越強烈。
14. B
系統解析:《學記》主張啟發式教學,“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開導學生,但不要牽著學生走。
15. B
系統解析:目前世界范圍內,班級授課制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
16. C
系統解析: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這幾種功能:規范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評價功能。
17. A
系統解析: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
18. D
系統解析:學校文化的形成原因有五個方面: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體的影響;師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社區的影響五個因素。學校因素并不是學校文化的成因。
19. C
系統解析: 199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做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規定: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20. C
系統解析: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